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尚曉敏 發布:2024-02-27 06:36:39
偉大見于平凡,光榮在于堅持
■解放軍報記者 康子湛 特約記者 張少波
群山巍峨,雪野茫茫,一隊迷彩身影向遠方慢慢移動,構成了茫茫昆侖山脈中的動人畫面。
這是某信息通信基地納赤臺通信站官兵們農歷新年的第一天。
一天又一天,他們在這里駐守。幾十年來,這里的一代代巡線兵,走著同樣的路、做著同樣的事。對于一批批巡線兵們來說,他們平凡的軍旅生涯,就是守護這條通信線路。
有人說,當巡線兵很偉大——守著一條線路,與鳥獸為鄰,和寂寞相伴,用青春維護著國防的信息動脈。
巡線兵們卻說,偉大見于平凡,光榮在于堅持——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只有默默無聞的堅持。
平凡之路,亦有別樣風采。任何宏大的歷史敘事,都是由無數平凡人的平凡故事編織而成的。任何平凡人的生活,都與這波瀾壯闊的時代相連。
作為國防光纜網的重要通信節點,他們腳下奔涌著國防信息的“數字江河”?;蛟S他們就像高原山路上的巖石,平凡得不為人所知;或許在很多時候,他們也會脆弱,但當他們融入這樣一份事業里,行走在這樣一條高原巡線路上時,自然也就有了如山峰般的堅毅和偉岸。
當春運的人潮在神州大地上涌動時,隨著口令下達,通信站的官兵們又踏上了那條熟悉的線路。
這是一條青春之路、平凡之路,也是他們的奮斗之路、奉獻之路。
青春之路在腳下延伸
■張大鵬 解放軍報記者 康子湛 特約記者 張修山 張少波
巡線路上沒有硝煙,只有一茬茬巡線兵行走的腳印
納赤臺,地處昆侖,藏語意為“沼澤中的臺地”。然而,這里和沼澤地沒有半點關系,四周高山環繞,平均海拔3600米,氧氣含量不足海平面的65%。
大自然的偉力與人類的不屈在這里交鋒:站在納赤臺極目遠眺,青藏公路、青藏鐵路、架空通信光纜交錯綿延,直通拉薩。
2020年12月,剛從軍校畢業的顧洪丞,主動申請來到某信息通信基地納赤臺通信站。
從家鄉成都乘坐24小時的火車到達格爾木,再乘車近百公里來到這里……剛一下車,顧洪丞就迎來了納赤臺的第一個“下馬威”:腳下軟綿綿、身子輕飄飄,人都快站不住了。
然而,納赤臺給顧洪丞帶來的考驗遠遠不止這些。
“20公里要走一天?”這是第一次巡線時顧洪丞心中的問號。聽完他的疑問,同行的老兵只是笑了笑:我們第一次巡線的時候也是這樣想的。
他們所負責巡護的幾條線路大都架設在山頂上、山坳里,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官兵們每周巡護一趟,需要翻越三座大山,跨過十幾條季節性河流。
從“偏三輪”到“北京吉普”,再到如今的“勇士越野車”,光纜巡護車歷經多次更新換代,但對官兵來說,雙腳仍是依靠最多的“交通工具”。這讓畢業于汽車分隊指揮專業的顧洪丞心情低沉,一度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
“巡線兵的工作很枯燥,常年奔走于標石之間,用一串串腳印把各個標石連點成線。”顧洪丞告訴記者,光纜線路沿途的通信標石是官兵們最熟悉的“戰友”,即使被大雪覆蓋,官兵們也能迅速找到準確位置。
狂風夾雜著飛石遮天蔽日,強烈的紫外線晃得人睜不開眼睛……在這樣極端惡劣的天氣下,通信站官兵依然堅守戰位,進行線路巡護檢查。
來自湖南的年輕戰士章哲,剛來到納赤臺就發出這樣的感慨:“我見過很多山,但是像納赤臺這種一根草都不長的山,真是頭一次見,被這里的荒涼孤寂震驚了?!?/p>
海拔在升高,心跳在加劇,腿腳在發軟……章哲還記得第一次巡線的經歷:每一步都像走在生命的極限邊緣,沉重的喘息聲在雪地里顯得格外清晰,也讓他對昆侖山又多了一份敬畏。
在這方圓數十里不見人影的地方,通信站官兵們每天守望著萬年不變的雪山、荒漠,與其說是和大自然搏斗,更多時候是和內心的孤獨作戰。
巡線路上沒有硝煙,只有一茬茬巡線兵行走的腳印。風一起,雪一下,這腳印又被深深埋住,好像什么也未留下。
某信息通信基地納赤臺通信站官兵堅守戰位。圖為舉行升旗儀式。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走好走下去
人們常說:夢想是綠色的,那是青春的顏色。在這片土地上,這群年輕官兵對綠色格外地渴望。
幾年前,他們在營區里搭起了一座簡易蔬菜大棚。為了改善土壤,他們利用休假等下山的機會,從山下取土;這里的水鹽堿較重,他們就背來淡水,每天精心澆灌。即使這樣,百十平方米的菜地也就只成活了幾棵蔬菜。
但他們從來沒有放棄。在大家看來,種下的不僅僅是種子,更是希望。一次,一場大風把大棚連根拔起,官兵們抱住大棚支架,在寒風里堅持了兩個多小時。
經過反復嘗試,這場持續幾年的較量終見高下:如今,蔬菜大棚年年豐收,官兵們每年3月到10月都能吃上自己種的蔬菜。
每到中秋佳節,通信站官兵都有一個固定節目:與家人視頻賞月。
“這里的月亮格外大、格外亮,仿佛伸手就能夠到?!彪m然不能回家,但在官兵們看來,能和家人一起“云賞月”,也是一種團聚。
為緩解官兵的思鄉之情,每當組織會餐,大家都會做一道自己拿手的家鄉菜;每當有人過生日,他們還會托人從城鎮里帶蛋糕上來。因路途顛簸,蛋糕往往都變了形,但大家吃得很開心。官兵們圍坐在一起歡唱,唱得最多的歌是那首《夜空中最亮的星》。
“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比藗兘洺_@樣來形容高原官兵的枯燥生活。在納赤臺通信站,“數星星”卻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忙碌完一天的工作,通信站的官兵喜歡圍坐在營區里數星星,時間久了能從漫天繁星中辨別出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顆“專屬星”。
“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堅守星’在那里!”中士岳榮龍一眼瞅準頭頂的一顆星星,興奮地喊道。不一會兒,哨所其他官兵也陸續找到了自己的“專屬星”。
“真的能找到嗎?”面對記者的好奇,官兵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有什么區別,但他們仍樂此不疲地繼續著。其實,守在這里,每個人都是耀眼的星辰。
青藏線上人跡罕至,惡劣的自然環境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夏季是青藏線的旅游旺季,川流不息的車輛遇到巡線官兵,會鳴笛致敬。
巡護國防光纜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光榮。過往的游客可能沒人會記住他們的模樣,但他們知道自己堅守的理由: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走好走下去,這是他們的使命。
巡線途中。
架空作業。
路走得深了遠了,對人生和責任的認識也更深刻了
在這里,每個人都有與孤獨相處的方法。
二級上士馮新茂的方法是“喊山”,有時候聲音再大也聽不到什么,因為風帶走了回聲。
中士岳榮龍習慣了數過往火車的車廂節數,他常常想:車上的乘客會在哪一站下車,又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
稀疏的頭發加上黝黑的臉龐,讓這群年輕官兵看起來比同齡人蒼老許多??粗舜送钢咴t的皮膚黝黑锃亮,他們顯得輕松恬淡:“納赤臺的紫外線是出色的染色匠,我們的臉都是它的杰作?!?/p>
二級上士、駕駛員向兵還清楚記得,有一次巡線,出發時還天氣晴朗,途中卻突然下起大雪和冰雹。不一會兒,又刮起沙塵暴,能見度不超過10米……這對車輛性能和駕駛員技術都是考驗。每次巡線出發前,向兵都會打開發動機艙,檢查各種電路管線,確保途中不發生問題。
時間不是答案,但答案卻藏在時間里。
顧洪丞來到納赤臺沒多久,任務便接踵而來——45天時間內完成線路上450個標石的更換。
納赤臺通信站官兵習慣把埋標石稱為“種”標石:“完成這個任務,不比在這荒涼的戈壁灘把樹種活更輕松?!?/p>
當官兵們來到海拔4700米的昆侖山口標石點時,面臨的是永久凍土層的考驗,一鎬下去就蹦出了火花。在尋常人走路都覺得呼吸困難的地界,他們攀陡峰、越河灘、挖纜溝……漸漸地官兵們雙手布滿血泡,作業速度也慢了下來。
線路整修,有時候一干就是一天,單兵自熱食品則是他們的午餐。最長的時候,曾連續吃一個月,大家都能熟悉地背出每種口味的配料表。
有一段線路,戰士們需要扛著幾十斤重的標石,翻越海拔4500米的大山。快要登頂時,年輕戰士李碩突然感覺眼前一黑,跪倒在了地上。
在大家停下來休息的間隙,站里的老班長講起了這條線路上的故事——
1968年,黨中央一聲令下,首條從內地到西藏國防通信“生命線”建設者挺進青藏高原。官兵們平均每人3天用壞一根鎬,路上不斷有人倒下,卻沒有一人退縮。最終,建設大軍僅用8個月就完成了預計至少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的施工任務,架設起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信息天路”。
聽著他的講述,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看到一個個標石在無人區的陽光下閃爍,李碩覺得好似在“沙場點兵”。在李碩看來,在無人無綠植的荒原上,最美的顏色就是迷彩色。
羌塘古謠唱道:“當汗水澆灌在腳下的土地,再遙遠的地方也會變成故鄉。”
顧洪丞曾粗略計算過,在納赤臺3年,巡線走過的路程,與納赤臺到自己家鄉成都的距離幾近相似。
走過一些路,才知道行路難。常年巡線,帶給這群年輕官兵們一種特有的篤定:路走得深了遠了,對人生和責任的認識也更深刻了。
每次外出巡線,官兵們都會從線路上撿一些石頭回來。日積月累,一塊塊石頭描紅后,慢慢拼成了哨所門口“昆侖山下 書寫忠誠”8個大字。
去年,哨所幾名即將退伍的老兵還特意在巡線途中,挑選了一枚“戍邊石”,把“若有戰、召必回”的誓言刻在石頭上送給哨所。在他們看來,這也是書寫忠誠的一種方式。
通信線連著生命線,關乎戰爭勝敗,使命艱巨而光榮
晨曦微露,營區工具間內,中士岳榮龍正在清點巡線所需物品:鐵鍬、鎬頭、定位儀……
“保暢通就是保打贏,檢修工具就是巡線兵的武器。一出營區就是一整天,要是中途發現工具沒帶全,可就耽誤事了。”岳榮龍告訴記者,不管當天是否有巡線任務,官兵每天都會核檢工具,這已成為他們堅持多年的傳統。
“腳下的通信線路雖然看不見,但是每一秒都會有大量的信息通過,關乎千軍萬馬。”對納赤臺站的官兵來講,巡線就是戰斗,線路就是戰場。
一次,臺站突然接到光纜阻斷告警,顧洪丞立即帶領兩名戰士前出排障。
當時天色陰沉、風沙四起,能見度不足5米,3人駕車艱難前行至昆侖山腳下后,剛跳下車,就被一陣狂風吹得差點摔倒。
在平均海拔4200多米的巡護段攀爬,大雪時而及膝,時而沒腰,腳下的未知不時讓人驚出一身冷汗??此戚p便的作業工具包此時也像一塊巨石壓在大家的肩頭,每走一步都伴隨著沉重的呼吸聲。
“我先試試!”駕駛員向兵用力吐掉嗆到嘴里的雪沙混合物,揮起鎬頭向腳下厚實的凍土發起“猛攻”。“砰砰砰”,鎬頭像是落在了水泥地上,只見火花迸射,凍土卻沒有絲毫反應。
顧洪丞見狀找來樹枝點燃,待凍土稍融后繼續作業,花了好長時間才將一米多深的光纜斷點挖出。
氣溫低至-30℃,沙地已經凍結像水泥一樣硬,而光纜纖芯比酥皮還脆,一碰就碎。向兵提來熔接機開始接續作業,其余兩人則解開大衣圍成一堵半圓形的“擋風墻”,最終將6根光纜重新熔接好。
“越是細小的地方越容易出問題,越是看不見的地方越要下足功夫?!边@些年來,官兵們處理過的線路故障不計其數,大家清楚每一次巡護,都是在守護打贏。
在通信站,有一面錦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寫著:“攜手并肩戰昆侖 齊心共筑強軍夢?!边@是去年在納赤臺駐訓的部隊送來的。每到夏秋季節,就會有大批部隊來到高原駐訓。這時,通信站的官兵就會前出支援,擔負起通信保障任務。
一次,駐訓部隊通信設備發生故障,通信站官兵得知情況后迅速趕到現場,配合駐訓官兵緊急開設應急通信節點。
通信恢復后,指揮員的指令迅速傳達至各作戰單元,戰車的轟鳴聲瞬間響徹整個山谷。
這一幕讓通信站官兵們的內心頗為震撼:“通信線連著生命線,關乎戰爭勝敗,使命艱巨而光榮!”
接著,他們又轉身投入到茫茫昆侖山脈之中,沿著通信線路繼續前行。雪原茫茫,一行深深淺淺的腳印,向遠方延伸。
朝著他們的背影遠遠望去,昆侖山上雪水匯成的小溪滾滾向前,再過幾百公里便會匯聚成雄偉的長江黃河。而官兵們腳下的“數字江河”,也將匯入“國防信息大動脈”,連接著天南海北,聯通著雄師勁旅。
(本文圖片由賴財波、盧 祥、陳華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