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某部創新小專業組訓方法——
跨崗互訓:一個單兵具備三項專業技能
■鄒雨良 李海青
前不久,海軍某部一場實戰化專項訓練在某地域展開。
“對戰場環境實施監測!”依據命令,某監測連中士徐濤立即放飛無人機。不多時,相關數據傳輸至指揮員電腦終端上。
在同一塊場地的另一邊,勘測連剛剛展開勘測設備,上級機關導調組臨機設難:連隊2人因傷戰斗減員!
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連隊,人員本就不多,現在又遭遇意外減員,很難按時完成任務。無奈之下,連隊干部詹濤向導調組提出申請,由監測連補充2名戰士。
這兩個連隊,專業并不相同,臨時調人過來,能行嗎?面對筆者的不解,詹濤自信一笑:“通過長時間的共同訓練,兩個連的官兵均已熟練掌握對方的裝備,緊急關頭,在很多方面可以彼此‘平替’。”
得到批準后,過了一會兒,徐濤帶著一名下士趕了過來。確定點位、架平全站儀、水準校正……筆者發現,臨時加入的兩名戰士熟練操作儀器設備,與勘測連官兵配合默契,水平不相上下。訓練結束,詹濤向筆者道出了原委。
幾個月前,一次訓練形勢分析會上,該部參謀提出,幾個連專業骨干在位率低,不具備完成專項訓練任務的條件,建議推遲一段時間,待各連齊裝滿員后再行開展。
這一建議得到不少與會者的認可:這些連隊的專業比較小眾,人員編配“一個蘿卜一個坑”,如果缺人較多,有些裝備根本“玩不轉”,執行演訓任務難上加難,恐怕到時候場面不太“好看”。
“是要場面好看?還是要本領過硬?”該部領導嚴肅指出,戰爭隨時可能打響,必須保持部隊戰斗力隨時“在線”。
隨后,他們群策群力,研究解決辦法,最終形成這樣的思路:針對專業多、人員少的實際,打破建制和專業壁壘,創新組訓方法,在各連實行小專業跨崗互訓,瞄準短板弱項開展專攻精練,人人制訂能力生成“路線圖”“時間表”,讓每名官兵在精通本職專業的同時,熟悉掌握兩門其他連隊的專業。從那之后,監測連和勘測連的官兵經常在一起訓練。
翻開這兩個連隊的《跨崗共同訓練計劃》,筆者看到,周三由監測連為勘測連講授監測儀器操作規范和樣品處理注意事項,周四則是勘測連指導監測連進行測量無人機專業實操實訓,同時從理論基礎、實操水平、創新能力3個方面,定期考評官兵掌握情況。如今,兩個連的大部分官兵基本做到“精一通二”,具備3項專業技能。
受益于全新的組訓模式,該部各連的訓練質效有了保證,執行演訓任務不再捉襟見肘。“未來戰場,單打獨斗難以取勝,‘一招鮮吃遍天’也不靈了,只有多練幾手,掌握更多打仗本領,才能增加勝戰的底氣。”該部干部王宏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