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政客頻繁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言論,甚至荒謬地宣稱要以“威脅國家安全”的名義,對中國制造的電動汽車進行調查。同時,美國還與七國集團國家綁定,要求其盟友一起豎立“小院高墻”,通過在新能源領域的“脫鉤斷連”,對自己國內的電動汽車行業進行貿易保護。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眼看期盼中的“大合唱”應者廖廖,早晚要唱成了“獨角戲”,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冠冕堂皇地宣稱美國是從大西洋兩岸制造商的利益角度出發采取“自衛”行為之外,還危言聳聽地說,歐洲國家若不和美國一起聯合提高關稅針對中國,歐洲的制造業工廠也早晚玩完。
在國際市場上靠自由貿易競爭不過中國,就對一眾小弟連哄帶騙加嚇唬,拉幫結派大搞霸道蠻橫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以為靠“零和游戲”還能維持其經濟霸權地位——美國政客這一連串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操弄,不僅和美西方國家一貫鼓吹的市場原則、貿易自由背道而馳,再次暴露美式雙標的虛偽,而且,美國這種“四處甩鍋”+“頭痛醫腳”式的一意孤行,也不可能真正解決其包括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內的經濟發展問題。
諸如“比較優勢”之類的最最基礎不過的經濟學原理,教育背景傲人的美國政客并不是不懂,但是,商務部長雷蒙多就是要硬拗“國家安全威脅”借口,財政部長耶倫就是要鼓吹“中國產能過剩”謬論,貿易代表戴琪就是要拼命洗白美國政府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實施歧視性補貼政策,自己給自己戴上“應對氣候危機”的高帽,原因無他,美國資本早就跑馬圈地完畢,利益盤根錯節,誰的奶酪都不能動,為資本代言的美國政客對此心知肚明,所能做的就剩下努力把黑鍋向外甩嘍。
具體而言,美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緩慢,問題的根源在于其自身混亂、短視的政策。拜登政府為了獲得民主黨重要票倉——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的支持,武斷地制定了許多僅在短期有利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臨時政策,為今年的大選撈上一票的心態十分明顯。而共和黨執掌的“紅州”大多與化石燃料公司深度綁定,公開反對拜登政府的有關政策,在自己的地盤里另搞一套。受黨爭影響,美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搖擺不定,為長遠發展埋下了不少“絆雷”。事實上,美國一直在阻止新能源汽車及其全產業鏈進入,電動汽車2023年的市場份額為7.6%,今年3月的滲透率也僅為9.4%,很難形成市場規模效應。在關稅壁壘保護和歧視性補貼下,電動汽車平均售價約為5萬美元,美國普通消費者根本負擔不起這樣的高價,而且也根本沒的選,因為物美價廉的中國電動汽車甚至歐洲同類產品都被美國用關稅攔在了外面。
更加糟糕的是,美國政客只為其背后資本的利益服務,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常常口惠而實不至,令大多數普通民眾的利益越來越邊緣化。拜登政府2021年11月承諾在2030年之前建設50萬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并批準了75億美元的國會撥款。然而,兩年多過去了,全美國僅建成了7座充電站,共計38個可以讓司機為車輛充電的充電樁。而根據電動汽車政策分析機構“阿特拉斯公共政策公司”的分析,這75億美元資金應該足以建設多達2萬個充電樁或大約5000座充電站。再多算一下,好家伙,充電樁的單價竟然高達37.5萬美元!只能說,美國政企勾連,確實是生財有道。
美國政客一系列鼓噪對華高筑貿易壁壘的論調,不但沒達到吸引盟友上臺幫腔唱戲的效果,反而接連迎來拆臺打臉的回復。德國交通部長、經濟部長、財政部長都強調要維護公平、開放和平等的全球貿易環境,反對對中國產品增收關稅,并警告歐盟不要效仿美國通過對中國增加懲罰性關稅以保護本土產業的“錯誤的方法”。瑞士《新蘇黎世報》指出,歐盟不應附和美國的保護主義行為。就連美國本土的電動汽車龍頭老大也開始“背刺”,特斯拉公司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直言抑制交易自由或扭曲市場并不是一件好事。美國媒體“彭博社”5月28日發表評論文章設問:從長期來看,制造貿易壁壘會幫助美國汽車制造商在全球電動汽車和其他清潔能源技術市場站住腳嗎?文章說,答案是不會的,因為貿易保護主義只會維持美國國內高于市場價格的勞動力成本,進一步損害美國企業競爭力,削弱創新動力。如果美國政府要以這樣的方式繼續“保護”美國企業,那只能提供更多補貼,設置更高貿易壁壘。而這只會讓美國陷入惡性循環,最終自己把自己困死。
文字:張凌杰
漫畫創意:李慶桐 賀書引
漫畫制作:張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