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傳播中的時代脈搏與故事表達
主持人語: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這一新概念。當前,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推廣運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并在多個場合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問題作過闡述,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創新為要”“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探索做好全媒體時代的創新傳播,本期我們組織軍地媒體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稿件既有對主題報道創新表達和“四力”有效傳播的研究,又有對軍事媒體抖音平臺傳播的深層思考和紙媒品牌創新的探討,還有對新時代軍旅報告文學創新發展路徑的探析,旨在放眼全媒體時代下的傳播大格局,跳出單一媒體平臺或傳播手段的局限,為軍事媒體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供借鑒參考。
——主持人:姜興華
摘 要:全媒體時代主題報道應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通過對新聞規律的準確把握,站在社會發展的立場,時代進步的角度,從小切口窺見大主題,將硬新聞采用軟表達,在真實記錄中反映社會進步,在人物故事中展現時代美好,在傳播信息中傳遞主流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既代表時代主流和方向,又具有新聞價值的精品佳作。
關鍵詞:主題報道;時代脈搏;故事表達;新聞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新聞傳播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戰略部署和社會熱點等,認真研究中央關心、民眾關注、國家正在大力推動的工作,通過采編人員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讓全媒體時代的主題報道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在不斷提高新聞價值判斷水平,不斷提供充滿正能量的優質佳作,不斷豐富主流價值的內容產品的同時,有效提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在對新聞熱點的追尋中, 探知時代的脈搏跳動
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撲面而來,便利的信息獲取途徑,讓獨家新聞難以尋覓。這時候,往往考驗著采編人員的素養:面對同一新聞現場,誰的新聞判斷能力強,誰能夠發現事實的新聞價值,誰就能贏得主動;面對同一新聞熱點,誰能夠分析、判斷出熱點的未來報道方向,誰能夠研判熱點信息的價值,誰就能占據先機。
當我們對紛繁復雜、浩如煙海的新聞熱點進行研究時,尤其是當新聞熱點進入主題報道的范疇,深入地思考熱點新聞的形成軌跡和其背后的社會訴求、未來發展,往往能夠感受到其中跳動的社會脈搏和傳遞的時代氣息。當我們準確地感知并把握這一時期的社會脈搏和時代氣息,使主題報道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共融合,往往能夠走近它的新聞價值。
《工人日報》“匠心歸來”系列報道就是對新聞熱點不斷探尋的有效嘗試。多年以來,《工人日報》推出了海量有關高技能技術工人的報道。2013年習總書記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關于工業強國和技師技工關系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國家工業化發展與技術工人隊伍建設之間的內在關系,闡明了建設高技術的工人隊伍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性,也對技術工人的報道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8月,《工人日報》特設系列欄目《大國技工》,并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先后報道了19位不同領域的優秀一線技工??梢哉f,在所有的媒體中,《工人日報》是最早將“技工”這一名詞簡單而又直接地與“大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并進行系列集中報道的。
2015年初,技工、工匠與中國制造引起眾人注目。這年1月,吳曉波憑借《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一夜成為“網紅”。人們在問,中國制造怎么了?5月,《中國制造2025》頒布,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正式提出。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八集《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憑借精美的制作、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引起巨大反響。8月,我國參賽選手在素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5金6銀3銅和12個優勝獎的好成績。10月,中央電視臺又推出《大國工匠》第二季。“大國工匠”前所未有地成為一個“吸睛”熱詞。
2016年初,在對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重點報道進行研究時, “大國工匠”一詞進入我們的視野。但當上會記者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時,話題卻始終離不開技能人才的素質待遇、培養激勵、人才通道以及社會地位等已有的報道內容。然而,在重要的全國兩會的現場報道,我們不可能炒冷飯。此時,這一選題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思考的深度決定報道的高度。在反復的研究之后,我主張上會記者放下過去所有的報道,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的工匠歷史與文化:庖丁解牛、大師魯班;長城、故宮等無數建筑遺產至今仍如明珠般璀璨,無不是工匠們的智慧結晶,而如同仁堂等品質百年不變的老字號無疑有一種傳承的力量。他們傳承的是什么?為什么這種傳承沒有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職業規范?兩會報道中能否突破制造業、技能人才、職業教育的框框,把“大國工匠”放在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進行討論?能否立足更高的站位和更全面的角度,虛實結合,將單純的技術技能報道與身邊的職業信仰追求—“工匠精神”結合起來?能否讓各行各業的“工匠精神”成為我們的時代共識?
在多次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兩會重點報道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我們已經在原有的技能人才傳承的基礎上,轉為圍繞創建品牌呼喚“工匠精神”、尋找失落的“工匠精神”、互聯網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職業規范等內容進行探討。這時,我們的重點報道選題已經從“大國工匠”轉為“工匠精神”。報道內容也不再局限于大國技工,不再局限于制造行業。我們從實現制造強國入手,在現有的高技能人才的數量、產品質量、社會服務等遠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民眾需求等一系列問題上展開,并通過現場采訪、代表委員講身邊故事等多種手法,在全社會呼喚我們的“工匠精神”的回歸與傳承。
為了讓“工匠精神”報道有一個響亮的名稱,我們將該系列報道選題確定為“匠心歸來”。
2016年3月5日上午,當各媒體上會記者正在大會堂的不同角落飛速地翻閱剛剛拿到手的《政府工作報告》,希望找到相關報道線索時,本報記者看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詞組—“工匠精神”。確實,《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2016年的工作重點時,首次提到“工匠精神”。短短的四個字,正是我們整個2月份一直在討論并反復調整思路的報道重點。
如果說,“工匠精神”選題組兩會之前扎實的功課,需要在兩會上找到一個結合點,3月5日上午展現在兩會代表面前的《政府工作報告》就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獎賞—首次出現的“工匠精神”四個字迅速在全社會成為熱詞,輿論熱點從對“大國工匠”的關注轉為對“工匠精神”的熱捧。我們多次調整思路、研究方案的重點系列報道選題也有了最佳的切入點?!肮そ尘瘛毕盗袌蟮垒p松開始—《需要“大匠”,更需“匠心”》。隨后,“匠心歸來”順利掛欄—《五位大國工匠暢談“匠心歸來”》。后續報道緊緊圍繞我國正在實施的制造強國戰略挖掘新聞線索,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傳承與缺失以及技術工人待遇等報道內容,不僅指出了“工匠精神”是怎樣的精神,新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工匠精神”這一重大時代主題,而且呼喚“工匠精神”成為各行各業的職業準則和行為規范,進而實現“工匠精神”的回歸與傳承。
從“大國工匠”到“工匠精神”和“匠心歸來”,是《工人日報》對新聞熱點的不懈探尋和對時代脈搏準確把握的結果,也是我們的新聞價值判斷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同時也展示了我們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民眾需求的深刻思考。
二、在對宏大主題的報道中,尋找硬新聞的軟表達
在重大報道,尤其是以宏大主題為背景的系列報道中如何才能避免概念化、程式化,如何才能既見高度又接地氣,如何才能將硬新聞采用軟表達,實現與受眾的有效連接,是一個始終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主流媒體的重大報道常常有一個宏大的主題。但是對于新聞報道來說,僅有宏大主題是遠遠不夠的。主題表達過于“高大上”,過于側重宏大敘事,很容易導致新聞報道表達不務實、情節不生動,從而達不到引導輿論、凝聚共識的目的。應將硬新聞采用軟表達,在宏大主題中找到與之相關聯的人物,并努力挖掘發生在這些人物身邊的新聞故事,以有趣的故事吸引人,以生動的故事感化人,以奮斗的故事激勵人。更為重要的是,硬新聞的軟表達,以小切口窺見大主題,會讓大主題生動、好看、可親、可信。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聚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也成為當年《工人日報》全國兩會報道的重要主題。
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提升。然而,報道從哪里開始破題?請“工人代表委員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或者讓“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內容”?顯然話題太硬,行文也很容易枯燥乏味。但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們聽到不少故事:有的代表訴說廠里難尋曾經的高水平焊工;有的代表感慨自己“愿意教技術,卻沒人愿意學”;還有的代表參會時隨身帶著看似簡單卻對精度要求極高的小齒輪……故事是散見的,粗看互不相關。但當故事匯集起來,經過大家的仔細梳理,卻發現一個共同之處:曾經作為優秀工人安身立命之本的高技能,如今正面臨“斷檔”的窘境。而這正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經過不斷的腦力激蕩和價值判斷,大家思路逐漸清晰:就將高技能職工面臨“斷檔”作為解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報道的突破口。于是,代表們身邊發生的一個個鮮活而又生動的故事匯聚到一起,組成了一個“新聞眼”—《絕活不能真成了“絕”活》。作為“引子”的消息,正是從發生在一線工人代表的身邊故事開始的。主標題中的兩個“絕”字,不只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發人深省、意味深長。
在最終掛欄的“聚焦絕活不能真成了‘絕’活”系列報道中,《培育高技能工人需全社會“總動員”》和后續報道,都從絕活兒傳承面臨后繼乏人的小故事入手,展示出產業轉型升級下的高端技工荒已成許多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并從制度、培訓、待遇等多個層面進行剖析,闡釋只有在全社會營造出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濃厚氛圍,制造強國的建設才具有更為堅實的支撐力量,進而傳遞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對于國家高質量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鮮活的個人故事容易使受眾產生親近感、代入感和共鳴感,有利于增強受眾黏度。而把好故事講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借鑒、有啟發,有利于受眾理解好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也能使主題報道和主題表達得到有效傳播。
三、在典型人物的成長故事中,透視時代發展的大主題
筆下有人的新聞故事總是容易生動感人,這首先需要采編人員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做扎實的功課。然而,對于那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來說,扎實的采訪只是成功的一半。在典型人物的報道中,如果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報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事件,報道人物的生動故事,忽視了事件和人物故事背后所包含的社會變遷和時代發展,好的故事也只是發掘了一半利用價值。典型的人物故事一定是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的。講好他們的成長故事,生活變遷,也是對采編人員思想高度與認識水平的一個考驗。
2018年3月,湖南代表團23歲的全國人大代表鄒彬來到北京,走進人民大會堂。作為當年全國兩會最年輕的“90后”代表之一,這個用磚瓦砌出夢想、改變人生的年輕人幾乎成為所有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在眾多對鄒彬的報道中,《工人日報》無論速度、深度還是角度,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媒體。這首先得益于本報記者對他的長期關注與雙方的良好互動:早在2015年,鄒彬參加正在備戰的世界技能大賽時,《工人日報》湖南記者站就已經注意到這位年輕人。2016年,鄒彬在湖南省總工會舉辦的“十行狀元,百優工匠”競賽中獲得砌筑項目冠軍,隨之進入《工人日報》的報道視線。2018年2月鄒彬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工人日報》湖南記者站立即聯系鄒彬所在單位進行采訪。兩會開始之前,記者一直保持著與他的良性互動,并先后三次碰面,還采訪了他的父母。因而,當鄒彬這個名字突然出現在公眾媒體面前,官方提供的基本信息還很有限時,《工人日報》記者早已擁有了完整立體而又有深度的人物故事。
更為重要的是,《工人日報》旗幟鮮明地將鄒彬的個人奮斗故事與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聯系起來,用典型人物生活軌跡變化的小故事,透視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大主題。當其他媒體以“磚瓦砌出夢想”“砌筑改變人生”等為題報道鄒彬的個人奮斗時,《工人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濃墨重彩地刊發《“小泥工”遇到大時代》,熱情謳歌出現在全國兩會這一國家政治舞臺的這位“‘90后’匠星”,不僅充分表現出新時代兩會代表委員人員結構上的多姿多彩,而且將一個普通的建筑業農民工成長為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的經歷作為鏡子,突出新時代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社會選拔機制的進步,以及技術工人憑借一技之長可以改變命運改變人生的嶄新風貌。
更為重要的是,該報道以及同期《工人日報》各種融媒體全方位報道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不僅是一個年輕泥工的新時代,也將是一個培養、造就高素質技術工人的大時代。
記者的采訪和發現,有一個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過程。通過腦力激蕩,站在社會發展的立場,時代進步的角度,在真實記錄中反映社會進步,在人物故事中展現時代美好,在傳播信息中傳遞主流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既代表時代主流和方向,又具有新聞價值及社會意義的精品佳作。
(作者系工人日報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劉小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