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網絡戰略轉型下意識形態滲透的思考
摘 要:特朗普政府在推動網絡戰略轉型的各項報告中明確表示,要加強對網絡的控制,開展有針對性的網絡攻勢行動以維護“美國優先”。美國通過封堵信息源來消除傳播障礙,適配目標國網絡語境以獲取網民注意力資源。要著眼我國意識形態安全,打造“矩陣網”、構建“引力場”、筑牢“防火墻”。
關鍵詞:美國網絡戰略轉型;意識形態滲透;應對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它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如何認識和把握美國網絡戰略轉型帶來的意識形態滲透變化,是在“西強我弱”大背景下確保網絡意識形態安全,不斷增強網絡安全保障能力的一道嚴峻而緊迫的課題。
一、戰略背景:“美國優先”統領的激進轉型
“美國優先”是特朗普政府推行內外政策的基本理念,其網絡政策的調整轉型也嚴格遵守這一政治邏輯來運行。如果說奧巴馬政府頒布的《網絡空間國際戰略》是以精心編制的“網絡自由”為框架進行的“公共外交”,其特點仍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和克制性的話,那么特朗普政府先后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部網絡戰略》和《國家網絡戰略》,則改變了美國對于網絡的認知態勢和戰略基調,其攻擊性色彩更為明顯。
特朗普政府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明確將中國定義為“頭號”戰略“競爭者”。該報告認為互聯網是美國發明的,應當充分體現美國的價值與利益,以繼續改變世界各國和后代的未來,其以利益為主導的“美國優先”論昭然若揭。網絡空間領域中相應的布局籌劃和戰略傳播行動也必將以此為藍圖。可以預見,網絡議題在美國大國外交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將會更加凸顯。
2017年8月,美軍網絡司令部升格為聯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國防部在網絡空間行動中的話語權達到了新的高度。《國防部網絡戰略》將網絡戰略針對對象由過去的“惡意網絡活動”升級為應對中國、俄羅斯等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網絡活動”,不僅將中國納入所謂“核心挑戰”對象,更引進“前出防御”的戰術概念,旨在從源頭上挫敗和打擊美國認為的“惡意網絡行為”,以“確保部隊能夠在競爭性網絡空間環境中達成目標”,這意味著美國以更加激進的做法擴大了其所劃定的在網絡空間內進行軍事行動的邊界,為其軍事化國際網絡空間提供了其心目中合法性基礎,塑造了網絡備戰的積極態勢。《國家網絡戰略》則是《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網絡世界中的影射,強調“進攻優先”的網絡戰略已基本成型,這不僅對現實國際關系、全球經貿產生極大影響,也加劇了在暗流中涌動的信息交換與意識形態攻防態勢。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二、滲透路徑:由后端截流到前端呈現的全方位控制
(一)從源頭控制信息流,消除傳播障礙
美國在對其所謂的非民主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時,首先會通過網絡技術硬實力控制傳播渠道中信息的準入與準出,營造己方聲振屋瓦、敵方噤若寒蟬的話語優勢。2003年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通過其掌握的根服務器終止了伊拉克頂級域名的申請和解析,將伊拉克從網絡世界中抹除;2004年又使“ly”(利比亞頂級域名)癱瘓,從而使利比亞在網絡世界中“消失”了三天。2011年利比亞戰爭爆發前,西方國家啟動“網絡黎明”計劃,主要任務就是從公共領域搜集原始數據和資料后,利用其社交網絡終端控制優勢將其傾入網絡輿論場,為發動戰爭尋找借口。當獲得制信息權后,硬實力支撐下單方面且勢如洪水的信息作為軟話語,在網絡輿論場的到達率和產生影響的能力前所未有的提高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前出防御”理念支配下,美國可能會在緊縛傳播渠道方面進行更多嘗試。
(二)適配網絡傳播語境,搶奪注意力資源
面對海量信息,用戶的注意力成為信息發揮效用的關鍵,美國在進行意識形態輸出時充分考慮到了政治話語和網絡話語的不同特征,將所謂“民主”“自由”等價值觀由抽象上升到具體,對其進行形象化解讀,并以諸如電影、電視劇、流行音樂、體育賽事等為載體的各類網絡文化產品,進行意識形態日常生活化滲透。這種轉化由于契合了網絡話語通俗易懂、見文知意的特點,從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嚴肅性。同時,美國借助其在我國境內的資本力量,培植、收買網絡水軍和所謂大V,在社交媒體上打著“自由”旗號,對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謾罵攻擊,蓄意制造媒體事件,形成“一邊倒”的主流民意氛圍假象。在這種語境適配條件下,有的網民一方面簡單地理解并使用所謂“民主”“自由”等概念,對網絡輿情進行片面解讀,且時常將社會事件上升為制度問題,不自覺地成為“美式民主自由”價值觀的發聲器和傳話筒;另一方面又對主流意識形態嚴謹系統的論述缺乏耐心,認為都是空話套話,個別的甚至嗤之以鼻,降低了我方話語的關注度。
(三)融入我國傳播平臺,滲入我國新媒體領域
微博微信是我國傳播力最強的兩大社交媒體平臺,當前日活躍用戶分別達到1.65億和6.89億人次,擁有極強的信息共享和輿情發酵能力。早在2010年,美國就已開始布局進入我國新媒體領域,打造全方位的價值輸出平臺,以實現對我價值輸出效果最大化。《美國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戰略》對駐外機構和使館運用新技術進行宣傳提出了明確要求,“應盡可能創造性地運用互聯網、網絡聊天、博客和視頻等在互聯網上講故事的機會宣揚美國的政策和方針”。根據相關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僅“美國駐華大使館”就已擁有234萬微博粉絲,微信公眾號閱讀量也連續破萬并呈上升趨勢。美國在我平臺打造的新媒體矩陣,處心積慮地在我官方新聞信息發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與網絡平臺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之間找平衡,除了線上發布時事新聞,介紹美國文化、社會、旅游等,還會組織各類線下活動,想方設法創造青年學生及商務人士交流平臺、拉近與我國網民尤其是年輕人的距離。美式觀念與意識形態的輸出形式更為隱蔽,但對網民認知、態度的改變具有更加顯著的效果。這必須引起高度警惕。
三、應對策略:打造“矩陣網”、構建“引力場”、筑牢“防火墻”
(一)優化主流網絡媒體平臺,打造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矩陣網”
美國政府、高校、智庫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到我國新媒體陣營,吸引受眾并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我們一方面要保持高度關注和警惕,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自身網絡媒體平臺建設,完善網絡法治建設,加強相關行業監管,抵御外來資本對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滲透和牽制,排濁去污,凈化網絡環境;還要積極拓展主流媒體網絡平臺的傳播途徑和范圍,打造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通過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做到用戶在哪里,服務就覆蓋到哪里,影響力就到達哪里,實現主流意識形態無死角覆蓋,最大限度擠壓敵對意識形態的生存空間。
(二)協同推進網絡話語創新,構建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引力場”
美國十分注重使用引起個體共鳴的語言,在西式話語環境浸潤中實現意識形態操縱。因此,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利用我創新話語解構西方話語,打破網民對西式價值的認同與模仿是改進輿論生態的關鍵一招。創新網絡話語體系,使話語形式內容符合廣大網民需要,符合網絡表達習慣,才更容易被網民自覺接受和認可。要著重做好政治話語和大眾話語的銜接、加強傳統話語和時代話語的融合、推動中國話語和世界話語進行對話,縮小不同話語體系之間的距離。意識形態網絡話語需要不斷進行調試、轉換、創新,才能進一步增強其說服力和公信力。
(三)著力攻關網絡核心技術,筑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防火墻”
在網絡技術方面,美國擁有從基礎軟件到關鍵硬件、從搜索引擎到接受終端、從芯片制造到網絡服務等多方面優勢。要掌握我國互聯網發展主動權,保障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就必須突破核心技術這個難題,爭取在關鍵領域、關鍵方面實現“彎道超車”,為筑牢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防火墻提供有力支撐,從而有效地將各種錯誤思潮和價值觀念阻擋在“防火墻”外。攻關核心技術首先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好技術發展的長期規劃和短期目標,加大重點突破項目的資金投入,做好5G時代大數據、量子通訊、高性能計算等我國優勢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其次要有針對性地開發信息防火墻、篩選技術、攔截技術,加強對美國等西方國家 “破網”技術、 “翻墻”技術、互聯網攻擊技術的攻關,有效防范敵對勢力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滲透,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參考文獻】
1.李艷艷.美國互聯網政治意識形態輸出戰略與應對[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王天禪.美國國防部新版《網絡戰略》評析[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8(11):61-64.
3.劉建華.美國對華網絡意識形態輸出的新變化及我們的應對[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1):146-149.
(作者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