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李? 軍? 孫繼煉

副主任 雷 雨

編 委

陳廣照??夏洪青 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胡懷福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丁玉寶? 楊慶春 

聶建忠 劉鳳橋? 劉紹勇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jsjz@163.com

他從戰火中走來

作者:■ 彭化義

2019年4月24日,人民海軍成立70周年紀念日的第二天,一個雨后天晴的日子。筆者來到位于北京定慧寺立交橋附近的海軍阜成路干休所,拜訪在這里休養的解放軍報社原副總編輯、人民海軍報社第五任社長魏艾民將軍。

落座之后,翻閱魏老年輕時英氣勃發的老照片,將軍昔日走過的戰火之路,與軍事新聞和《人民海軍》報結下了不解情緣的生動故事,深深刻進我的腦海,讓我久久地沉浸在那蕩氣回腸的時光……

硝煙中拿起戰斗的筆

傾聽將軍回憶,曲折的故事令人難忘。魏老的家庭與身世令人敬佩。1933年10月,魏老生于河南省內黃縣,父母都是早期參加革命的老軍人,哥哥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戰斗英雄。在家庭的影響下,1947年10月,14歲的魏艾民就參加了人民解放軍,先任冀魯豫軍區第四軍分區教導隊戰士,后任基干一團政治處宣傳員。1948年10月被提升為干部,先后任一團三連文化干事、平原省新鄉軍分區獨立營文化干事、軍分區組織干事。也就是在擔任連隊文化干事的這段時間內,不滿15歲的魏艾民開始在戰斗中接觸并參與戰地宣傳文化工作。

1948年夏天,他在豫北地區的一個基干連任宣傳員,一次戰斗結束后,他奉命到三連檢查群眾紀律,看到部隊住過的人家,院子干凈水缸滿,鋪草整整齊齊。房東大娘一再夸獎,說這些孩子真懂事,一進門就掃地、擔水,臨走又收拾得這么齊整。行軍途中,他對三連連長申義賓談起此事,申說,這叫“三不走”:離村時,地掃不干凈不走,水缸擔不滿不走,鋪草捆不好不走。他將此事寫了個小稿,投給分區《前鋒報》,很快刊登出來。不久,團里推廣了三連的做法。以后,“三不走”活動在全團更經常、更深入開展起來,對于拉近軍民關系起到很好作用。一次,一股當地國民黨雜牌部隊派人到我解放軍駐地化裝偵察,他們穿著我軍軍服,打出我軍番號,還唱著我們的歌曲。但他們想不到給房東擔水掃地,老百姓一眼就看出這是“白狗子”,立即向我軍報告。解放軍派出偵察排,很快將其全部活捉。用今天的話說,“三不走”成為我軍一個標志性品牌。

為了提高文化水平和寫作能力,魏艾民開始在戰斗中擠時間學文化。當時戰事吃緊,學習文化有兩大困難:一是沒時間,二是找書難。對此,魏艾民就抓住一切機會學。一是通過讀報學習,二是借書學習。解放戰爭中,他所在部隊流行一個歇后語:“指導員的挎包—都是學問。”其實,裝的就是幾張報紙和一些學習資料。那時他們能看到的,只有冀魯豫軍區的《戰友報》、第四軍分區的油印小報《前鋒報》,有時能看到晉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他們稱之為大軍區的報紙。魏艾民不僅從報紙上了解我軍打勝仗、地方支前的好消息,而且還通過讀報學識字、學寫作。

1948年3月8日,魏艾民所在的部隊在豫北聽到我軍解放中原重鎮洛陽的消息,同時傳來的還有《桌上的表》那個動人故事,文章是著名戰斗英雄張明所寫。作者時任攻城部隊的營教導員。文章說的是:我軍打進城后,在入戶搜索殘敵的過程中,嚴格遵守群眾紀律秋毫無犯,一居民家桌上放著一只表,幾批戰士進進出出,沒人動它,表現了我軍文明之師的本色,受到人民群眾的熱烈稱贊。看到載有這篇通訊的報紙,團政委王秀民指示政治處研究,如何利用這一活教材對部隊進行教育。魏艾民所在的宣傳組立即學習《桌上的表》,在上黨課接受群眾紀律教育的同時,他也從中學到文章的寫作方法。回憶起《桌上的表》,至今魏老仍然認為,作為記錄我軍光輝形象的新聞名篇,這篇新聞至今仍值得后人學習,尤其是值得軍事新聞工作者學習。魏老說:“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人提出新聞是易碎品,也不盡然!”

在陸海轉型中成長

魏老說:能來海軍,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幸運。

他與海軍結緣,始于1952年。這年秋天,經過嚴格的選拔和考核,他被從陸軍選調保送到剛剛成立的位于青島的原海軍政治學校學習。魏艾民同眾多學員一樣,披著尚未散盡的戰爭硝煙,懷著為建設人民海軍獻出一切的決心來到這里,感到無比興奮和自豪。開學后,預科一年學習文化,1954年3月考試合格,魏艾民拿了個初中畢業文憑,隨后被批準轉入本科,分到一年制的水面艦艇一隊。

課程進行到一半時,他們被拉到海上實習,這一次實習令他終身難忘。海上實習從1954年8月9日至8月30日,共22天。他和其他學員一樣,首先要克服“暈船關”,戰勝惡心嘔吐的生理反應,在左右搖晃和上下顛簸中應用所學理論,熟悉操縱技術。他所在的艦艇一隊的學員,有功臣64名,抗日戰爭時期入伍的17人,解放戰爭時期入伍的55人。大家打過很多仗,對射擊、投彈等五大技術能講會做,對我軍優良傳統都是身體力行的。從任職說,擔任過連指導員和干事的就有43人,對基層政治工作很熟。魏艾民虛心向大家學習,業務能力和思想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調入人民海軍報社,實出魏艾民的意料。1957年冬天,魏艾民任青島海軍政治學校教員。一天,學校干部科長通知他,海軍來了命令,調他到新創刊的《人民海軍》報當編輯。他聽了簡直不敢相信。在解放戰爭中,他曾接觸過幾位戰地記者,都是很有學問、很有修養的人,所以他總以為辦報很神秘,高不可攀。參軍前,自己只上過小學,全國解放后在軍隊學文化才得到一個速成的初中文憑。就這點文化,哪能辦報?一連幾天,他很犯愁。想來想去,還是有話直說吧,就分別給海軍政治部和《人民海軍》報的社長丁丕烈同志寫信,說明自己實在不行,請求上級收回成命。過了幾天,人民海軍報社來電話,轉達丁丕烈社長的話:信都收到了,不論是否調來工作,能否見個面談談呢?

見到丁社長,20歲剛出頭的魏艾民,難免有些緊張,丁社長與他閑聊天似的,問家庭、談學習、說生活,卻一直沒有提魏艾民寫的那封要求不來報社工作的信,魏艾民好像也忘了來見丁社長的目的。最后丁社長以毫無商量余地的口氣說:“《人民海軍》報在各大單位派了長駐記者,你去青島基地吧,熟悉一下部隊,再來編輯部做編輯。”魏艾民只好點點頭,算接受了任務,很快回到青島。就這樣,開始了他在人民海軍報社的工作,到1987年離開,長達30年之久。

當了19年處領導,自己并沒覺得時間長

當了一年左右的駐基層記者后,魏艾民回到人民海軍報社編輯部,進入報社政工組工作。后來政工組又改稱政工處。1964年他開始當政工處副處長,一直到1983年升任報社副社長,他在處領導崗位上足足干了19年。19年,這對于如今在一個崗位上干了三四年沒提升就感到熬不住了的年輕人來說,是個什么概念啊!

不管是做編輯,還是當副處長、處長,魏老當年都踏踏實實、一門心思寫稿子、編稿子,從沒有想過要提升職務和改變個人待遇。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研究琢磨新聞業務上。提到這一點時,魏老說:“過去,老一輩革命者,在個人職務問題上都沒有計較。人民海軍報社第一任社長丁丕烈,在原青島海軍政治學校是副校長,相當于現在副軍級了,可后來調北京任海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人民海軍報社社長,是正師級職務。老紅軍吳西,也是正軍級的原海軍政治學校校長,調到北京任海軍檢察長,屬正師級,任原海軍后勤部副政委又是副軍級。這些變化,在當時都是家常便飯,很正常。同樣,我當處領導19年,也沒覺得時間長,認為這很正常。”

擔任處長期間,魏老仍像當編輯一樣,極其認真地對待每一次采訪、每一篇稿子。無論大小稿子,他都細之又細、精之又精,從不湊合應付。

1964年12月,他在寧波采訪。18日下午得到喜訊,原海軍航空兵十團王鴻喜一舉打掉被美蔣稱為“戰略眼睛”的偵察機RF-101,活捉了飛行員,便連夜趕往戰地路橋。見到王鴻喜,王鴻喜談的都是戰友功績,惟獨沒有談自己。王鴻喜不談自己的功績,魏艾民轉而訪問有關同志,英雄暢談戰友功,戰友真誠頌英雄。魏艾民將這些珍貴素材寫進新聞之中。同年,國防部發布命令,給王鴻喜記一等功。回憶起此事,魏老感言:“將不把自己看作英雄卻是公認的英雄的事跡和精神傳揚出去,使之走入歷史,走入永恒,是新聞人的職責!”

“要采訪到真正的新聞,就得善于‘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魏老當年的座右銘。1985年5月,他作為當時人民海軍報社的社長,到駐海防某地一個部隊采訪,聽說有一個原來編配7名官兵的泵站的任務,被改由一位志愿兵和其妻子兩人承擔,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便深入偏遠海島深入采訪,及時進行了報道,對基層小遠散單位管理改革產生了良好指導效果,以后類似“夫妻崗”“夫妻島”“夫妻井”不斷涌現,成為基層國防設施建設和海邊防的有力補充。

投身新聞改革,再當創新先鋒

魏老坦言:軍人的沖鋒不止在戰場,也在職場,一旦成為軍人,就要生命不息戰斗不止!

魏老的經歷給人以啟示:思想解放和善于創新,并非年輕人特長,也與年齡無關。

魏老真可以說是“大器晚成”。他在當了19年處領導之后才任人民海軍報社副社長,當了一年副社長就升任社長,不到三年又轉任海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一年后擔任解放軍報社副總編輯,又經過一年后升任位于大連的原海軍政治學院政委(正軍級)。

魏艾民擔任人民海軍報社社長期間,正值黨的十二大后思想大解放,他因勢利導,在全社大力提倡和廣泛開展創新,倡導“寧可‘胡思亂想’,不能不思不想”,主張“為得意之筆開綠燈”,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創新熱情和干勁兒。在他主張下,《人民海軍》報在軍區軍兵種報紙中率先實行了專版副刊責任編輯署名制度,使讀者長期不知道責任編輯是誰的專版副刊在刊頭位置標出了責任編輯的名字;勇于為單個編輯和作者開設特色專欄,充分發揮大家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像《海娃為你分憂》《老崔為你摧辦》《王平信箱》《一個團支部書記的手記》等,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作者、記者和編輯。

1985年11月7日早晨6時,山西晉城朝陽煤礦發生漏水事故,22名礦工被困110米深的井下,海軍潛水員緊急出動搶救,有15人脫險回到地面。人民海軍報社派出記者朱金平前去采訪,11月9日《人民海軍》報在第1版頭條位置刊發了朱金平采寫的題為《朝陽煤礦遇險礦工15人得救》消息后,魏社長向中央媒體推薦,結果在11月9日《人民海軍》報出版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早晨6點半的《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就摘要播送了《人民海軍》報的頭條消息。這是《人民海軍》報歷史上第一次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節目摘播。以后魏社長又積極倡導編輯記者向其他中央級媒體推薦《人民海軍》報刊登的重要消息。自此,《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和報紙摘要》等,經常選用選播《人民海軍》報推薦的消息和通訊,開啟了人民海軍報社建設和新聞業務發展的新篇章!

1986年,在時任人民海軍報社社長魏艾民倡導下,人民海軍報社與原海軍政治部組織部針對體制改革和整編新形勢下部隊政治工作如何適應新形勢不斷改革創新問題,于3月至5月,聯合開展了“我為指導員獻一計”主題征文活動,短短3個月就收到各種征文稿件6000余篇,廣大干部戰士以主人翁的精神,開動腦筋,為加強海軍基層政治工作建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各級政治機關和共青團組織也做了大量組織工作。廣大基層政治工作干部虛心采納戰士的獻計改進自己的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解放軍報》編輯盧天義主動打電話找魏社長索要刊登這一征文的報紙,并在5月9日《解放軍報》第1版右上角選刊了一組優秀征文稿件,在軍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反響;7月5日中央電視臺又在《新聞聯播》節目播出了《人民海軍》報開展這一征文活動的新聞。登上《新聞聯播》,這在《人民海軍》報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魏社長帶領的人民海軍報社積極投身新聞改革,取得令軍內外新聞同行矚目的成就。

“在他手下工作是一種福氣和運氣”

認識魏老的人都說,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是一個愛憎分明的人!

許多他的老部下都有一種感覺:魏社長對同志、部下和藹可親,說話慢條斯理,從來不發火,有時就是批評人指出問題,也是讓你在輕松愉快中高興地接受。就是對于新調入的年輕人和基層部隊來社學習的同志,魏社長也像師長、像朋友一樣待之,從沒有一點架子。不僅如此,過年過節,不管多忙,魏社長都要對報社新老同志挨家挨戶走訪一遍,并能對全社人員的妻子叫上姓來。平時誰的父母來了,他也都是登門看望,聊聊天啦啦呱,部下和親屬都感覺心里熱乎乎的。

魏老對同志、對部下像夏天一樣火熱,而對不良現象和歪風邪氣卻從來是嫉惡如仇冷若冰霜,決不遷就。剛剛改革開放之初,有的媒體經不住金錢誘惑搞起 “有償新聞”,魏社長及時撰寫《不讓廣告擠入新聞》一文,對這種現象提出批評。他提出:“這種把新聞同廣告相混同的作法,是一種嚴重的不正之風,完全違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根本原則,也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徳絕對不允許的!”有一段時間,有人懷著陰暗心理,偽造“出奇”情節,對雷鋒潑臟水,魏老十分憤怒,寫出了題為《守衛英雄》的短文,鞭撻用謠言貶損英雄的行為,提倡守衛英雄、崇尚英雄。此文后來被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外崇高論》一書。

在魏老書房,筆者看到許多正在攤開的沒有讀完的書放在那里。看得出,盡管年事已高,眼神不好,但魏老仍在堅持學習。說起近期的《解放軍報》《人民海軍》報上的版面和重要新聞,魏老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擔心累著老人,兩個多小時后,我不得不告別魏老。

在槍林彈雨中與新聞結緣,幾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黨的軍事新聞事業。這就是一位從戰火中走來的我黨我軍新聞老戰士的情懷!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張 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