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長征精神 走好新長征路
編者按:
6月11日至8月18日,中宣部組織開展了“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由中心領導帶隊,組織記者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深入采訪,以多種報道形式,講述長征故事,宣傳長征精神,幫助廣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更好地從偉大長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本期我們約請解放軍報記者回眸此次主題采訪實踐,為進一步做好重大主題報道提供借鑒參考。
摘 要:6月11日至8月18日,解放軍報社記者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深入采訪,以多種報道形式,講述長征故事,宣傳長征精神,幫助廣大官兵更加深入地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更好地從偉大長征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關鍵詞:長征精神;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采訪活動
“長征中能活下來的有多少人?紅軍戰士靠的是什么?圖的是什么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主持召開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工作座談會時的3個問題,每一問都發人深省。
征程萬里,初心如一。踏著鏗鏘的步履行走在新長征路上,解放軍報記者(以下簡稱“軍報記者”)們心頭的答案愈發清晰。
一、信仰·信念—有了信仰,方能篤定前行;有了信念,方能前赴后繼
風雨如磐,道阻且長。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轉戰地域超過半個中國;翻越20多座高山,其中5座終年積雪;渡過30多條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洶涌險峻的峽谷大江;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幾乎和法國的面積相等;平均每天發生一場遭遇戰,每300米就有一名紅軍犧牲。
燒旺理想信念之火,越是艱險越向前。正如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寫道:“紅軍戰士都有非凡的理想和抱負。他們全心全意為事業而戰,赴湯蹈火,在所不惜……”
在湘江戰役舊址,波瀾不驚的江水攪動著記者的思緒:那個冬天,槍炮聲響徹天際,廝殺聲不絕于耳,鮮血染紅了湘江水。紅軍以數萬將士的巨大犧牲,撕開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重重包圍。
在江界河渡口,穿行于尋訪紅軍長征歷史的人流中,《長征組歌》的旋律讓記者心潮澎湃:“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當年紅軍將士冒著生命危險,靠竹筏和簡易浮橋跨越“天險”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
在飛奪瀘定橋現地,小學課本里描繪的場景在記者腦海里一幕幕重現:號手們吹起沖鋒號,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
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漫漫征途中,紅軍擊退上百萬敵軍圍追堵截,征服嚴酷的自然環境,同時還要同黨內錯誤路線進行斗爭。歷經一次次危險重重的磨難,跨過一個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最終實現北上會師,紅軍完成了驚天動地的壯舉。
“革命終會成功!”長征萬里雄關道,征程漫漫不停歇。艱難摧殘人的肉體,死亡奪走人的生命,但理想信念巋然不動。長征勝利創造的人間奇跡,就是理想信念的勝利。
跨越雄關漫道,見證一路坎坷;重溫偉大遠征,傳承紅色基因—回望歷史,軍報記者用鏡頭和筆觸,把紅軍將士令人感佩的長征故事和革命先烈讓人驚嘆的犧牲奉獻記錄下來,更加堅定了把使命責任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信念信心。
二、軍魂·靈魂—軍隊有了軍魂,就能所向披靡;軍人有了靈魂,就能永葆本色
“究竟是什么讓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攔不住、打不垮、拖不爛,一次次絕境逢生、轉危為安,一次次戰勝險阻、屹立不倒?”
沿著紅軍長征的坐標邊行進邊思考,軍報記者心中的答案愈發清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偉大的長征,是鑄牢“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軍魂的光榮禮贊,也是我們黨日益成熟、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事業的核心領導力量的起點。
這是一幕永遠定格的畫面—厚厚的積雪下,高高舉著一只胳膊,拳頭緊握。掰開拳頭,里面是一張黨證和一塊銀元。黨證上寫著:“劉志海,中共正式黨員,1933年3月入黨?!?/p>
這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長征時,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和戰友們進入草地不久就斷了糧,他們只好煮皮帶充饑。最后輪到吃周廣才的皮帶時,看著被細細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帶絲,周廣才忍不住哭著說:“我不吃了!同志們,我們把它留作紀念吧,帶著它去見毛主席?!?/p>
這是一次穿透歷史的回答—鄧榕曾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中回憶,一天,她問父親:“長征路你是怎么走過來的?”鄧小平沉思片刻,簡明而又堅定地回答:“跟著走?!?/p>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擁兵自重,企圖以槍指揮黨,圖謀分裂黨和軍隊。危急關頭,朱德、劉伯承等紅軍將領帶領廣大指戰員與分裂行徑進行了堅決斗爭。后來,叛逃革命的張國燾,連一個警衛員也沒能帶走。
分裂不得人心,團結方能強大!這是鮮血鑄就的真理。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人民軍隊由弱到強,中華民族由沉睡到覺醒,靠的就是始終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靠的就是堅定維護核心,始終步調一致。
軍無魂則敗,人無魂則廢。聽黨指揮不能只當口號喊,當標簽貼,必須要靠堅強的黨性來保證,靠具體的行動來落實。乘上新時代的列車,軍報記者時刻不能忘記和忽略對靈魂的檢省和回望;奔跑在追夢路上,軍報記者永遠不能忘卻當年我們為什么出發,不能迷失前進的方向。
“我們要始終遵循‘黨管媒體’原則,以踐行‘四力’為途徑,沿著先輩的足跡奮力前進,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聲音為聲音,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痹僮唛L征路,軍報記者恪守初心的誓言愈發高亢。
三、回望·展望—重溫苦難輝煌,奮斗之路不止;歷史照進現實,美好未來可期
八十余載披荊斬棘,八十余載風雨兼程。在貴州省仁懷市魯班鎮紅軍烈士陵園,軍報記者聽到兩代老兵接力守墓的感人故事。老兵劉福昌為紅軍守墓47年,用壞1000多把掃帚,栽種2000多株雪松杉柏。
是什么力量讓劉福昌始終甘于隱姓埋名堅守初心?從老人生前接受采訪的話語中,我們找到答案:“我親眼看見發生在魯班場的那場血戰!紅軍英勇奮戰,用生命和鮮血換來人民的江山,換來人民當家作主的幸福?!?/p>
與歷史共鳴,一次次追溯“我們從哪里來”;與現實對話,一次次追問“我們到哪里去”。紅軍小學、長征大橋、渡江大道……再走長征路,重溫紅軍情,軍報記者數不清、記不完這些經過硝煙洗禮的地名和路標。凝視這些銘刻血色忠誠的標志,既讓大家看清了腳下那條坎坷的路、光輝的路,也啟發我們去探索走好民族復興的路、新長征的路。
不忘昨天的苦難輝煌,才能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記者的筆端傾訴著初心:“追尋初心、堅守恒心、激發信心,再走長征路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歷程,更是凝聚起萬眾一心奮斗新時代的新征程?!?/p>
在長征路上追隨先烈步伐,用長征精神書寫長征故事,軍報記者所到之處,與當地黨史辦專家交流,現地踏訪紅軍作戰、露宿舊地,尋故跡、看變化。當92歲的李梅德老人用沙啞的嗓音唱起當年紅軍唱過的歌時,“心懷敬畏一字一句書寫,用鏡頭和筆觸一代一代傳承”這句話噴涌而出,化為了軍報記者孜孜以求的心聲。
在貴州,紅色文化講解員楊秀帶領軍報記者從“毛澤東小道”走到“鄉愁小道”。站在坦途大道上,遠眺綠水青山,軍報記者看到昔日蜿蜒的紅軍小道,今朝已成脫貧致富的大路。在福建、在云南,軍報記者用文字書寫、用數字印證“黨叫干啥就干啥,打起背包就出發”“革命戰士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精神永遠不過時。在四川、在陜西,軍報記者用腳步踐行 “服從號令”“邁好步子”,繼承革命先烈的事業永不停步……
“在剩余的生命里,我要將發揚傳承紅色精神當作自己唯一的使命?!痹僮唛L征路,一名90多歲的老人叮囑軍報記者:“你們都是紅軍的下一代。”
誠哉斯言。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點上展望未來,我們感慨萬千: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初心,必須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牢記心中之責、用好手中之筆、走好腳下之路,更好地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好強軍故事,激發強軍精神,匯聚強軍力量。
征途如虹,軍號嘹亮。軍報記者永遠在路上!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責任編輯:姜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