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大新聞報道戰役中不斷增強“四力”
摘 要:作者結合參加重大新聞報道戰役的親身經歷,淺談如何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邁開雙腳,深入新聞現場;要注意觀察,煉就銳利的雙眼;要勤于思考,提升思維能力;要勤寫多練,提升文字功底。
關鍵詞:“四力”;重大新聞報道;新聞現場;業務素養
作為一名90后軍事新聞工作者,這兩年,我有幸參加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記者再走長征路”等大型宣傳報道活動,特別是2020年初,我主動請纓,前往武漢參加了近三個月時間的軍隊支援地方抗擊疫情報道。通過參與這些重大新聞報道戰役,邊實踐邊思考,邊磨礪邊感悟,在踐行習主席提出的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眼力要求方面,進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邁開雙腳 深入新聞現場
習主席強調,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是實踐。在路上心里才有時代,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作為一名軍事新聞工作者,采寫的作品能否被受眾所認可,收到吸引人、感動人、教育人的良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己是否到達了核心新聞現場,到達現場后是否能采訪到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和事件,是否能獲得人們所關心關注的核心信息、故事細節。實踐證明,新聞記者只有邁開腿、俯下身,深入到重大新聞事件的現場,以現場感增加思想力量,以代入感提升報道溫度,才能讓新聞報道有思想、有高度、有品質。
在武漢抗擊疫情最關鍵的那段時間里,我和同事數十次到武漢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和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伴隨式采訪了幾十位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物典型,全程記錄了他們爭分奪秒、救治患者的工作過程,積累了許多珍貴的音像資料。我在采訪毛青、陳靜、張西京等醫療專家和醫務人員時,武漢火神山醫院剛剛建立,工作十分繁重,這些采訪對象忙得腳不沾地,根本沒空接受采訪。為了解他們的感人事跡,我一直跟隨著他們,他們一上班,我就到了醫院,他們忙著救治患者,我就在旁邊細心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有時,為了采訪到這些知名專家,我要跟隨他們兩三天的時間,才能捕捉到幾十分鐘的采訪機會,正是在這種伴隨式的采訪過程中,我采訪記錄了很多珍貴的音響資料,比如醫務人員對患者病情的關注關心、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醫療專家們的緊急會商病情的實況,這些音響資料常常能成為所錄制節目的點睛之筆。
一天中午,我剛剛結束了一次重要的采訪,從中部戰區總醫院病區走出來,準備返回住地賓館。由于身穿層層防護服,又戴著護目鏡,忙碌了一上午,我感到自己已經精疲力竭了。可是,就在我途徑醫院家屬院時,突然發現一位女醫生正在給寄住在同事家的孩子送盒飯。當時,因為擔心疫情擴散,他們采取的是無接觸方式,母女倆只能隔著十多米的距離打招呼。母親因為擔心女兒照顧不好自己,淚濕了眼眶。這個感人場景,促使我立即改變行程,投入到緊張的采訪之中,采制了一個廣播錄音特寫《遙遙相望的愛》,真實記錄了一位抗疫女醫生只能在送飯時才與女兒能短暫相逢的暖心時刻,熱情贊頌了軍隊醫務人員為大家、舍小家的無私奉獻精神。
注意觀察 練就銳利的眼力
眼力是什么?就是要牢固樹立“全局一盤棋”的意識,提高把握大局的能力,準確領會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方針政策,自覺把所要采訪的內容放到黨、國家和軍隊的大局中進行衡量。置身于新聞現場,要注意觀察、善于發現、善于辨別。眼力的本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新聞工作者對于一條新聞的價值判斷。
2020年2月上旬的一天,我得知中部戰區總醫院收治了一名即將臨產的新冠肺炎確診孕婦,經過醫務人員14天的全力救治,這名孕婦不僅成功分娩,嬰兒也未被感染,母子平安。我想,如果把這個消息報道出去,不僅可以消除人們對嬰兒感染新冠肺炎的擔心,而且可以向全國人民傳遞一個明確的信息,那就是經過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第二天,我穿上層層防護服、戴上護目鏡,走進了中部戰區總醫院感染三區病房進行采訪。當我見到剛生完孩子的母親時,她的精神狀態非常好。她告訴我,自己現在每天都能走半個小時,身體恢復得很快。隨后我又采訪了患者的接診醫生和剖腹產醫生,她們詳細講述了為順利接生孩子,全院上下做出的不懈努力。為盡可能還原醫務人員在48小時內完成患者入院到成功實施剖腹產的感人故事,我采制了一篇名為《隔離病房迎來新生命》的錄音報道,在節目中,我用這位患者母親的聲音作為文章的結束語。她說,她給孩子起的名字叫“壯壯”,意思是希望他能茁壯成長。這篇報道通過母親對孩子的期望和新生命誕生的喜悅,向外界傳遞了戰勝疫情的信心。
實際上,包括疫情報道、訓練報道和閱兵報道在內,執行每一次報道任務,都是對記者眼力的一次檢驗和提升。在2019年國慶閱兵報道中,我對此同樣感同身受。我們所采訪的每個閱兵方隊的人員不同、服裝各異,數百臺武器裝備外形差別更大。要通過廣播媒體,讓聽眾對閱兵活動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存在很大難度。為此,我們在撰寫直播大綱之初就確定一個原則,一定要注意觀察,增強眼力,加大對閱兵現場人員和裝備的描述,盡量讓聽眾產生畫面感,在直播過程中能夠由聽覺迅速轉化為畫面。為此,在撰寫直播解說詞時,我和同事們深入到各受閱方梯隊,了解情況,發現特點和亮點,反復觀摩閱兵合練演練,對受閱官兵和裝備進行觀察研究,查閱大量資料照片,對數百個細節進行核實,力求用口語化表達、形象化播報閱兵現場的感人場景。比如,在介紹攻擊-11無人機時,我們用了一個比喻:機身扁平,機翼寬大,通體白色,有點像多寶魚。它是突破敵方防空網的“踹門”利器。這個描述受到聽評專家的贊譽,稱“很適合聽覺需求,聽眾一下就能想象出這種新飛機的樣子”。
勤于思考 提升思維能力
一名優秀的記者應該是一名“雜學家”,只有注重學習,對各個領域的知識都有所涉獵和了解,才能完成不同的采訪任務。特別是在專業性較強的新聞報道中,記者時常要采訪專家,與他們對話,然后把學術性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表達。因此,只有具有善于學習思考的大腦,才能“聽懂”采訪對象所說的內容,進而用生動的方式進行表達,讓自己的報道真正抵達受眾心中。
比如,在報道軍隊醫務人員救治患者時,經常會涉及醫療方面的概念和術語,甚至原理。在報道中,用詞用句必須精準。 因此,在武漢火神山醫院采訪期間,每當醫院組織開展病例討論、專家遠程會診時,我和其他的軍事記者并沒有僅僅為完成報道任務進行簡單的拍攝和采訪,而是經常站在一旁認真地傾聽專家們的業務交流,從中捕獲新聞線索。我把每一次對醫務人員的采訪,都當成是難得的學習機會。經過如此這般的日積月累,自己不再是完全不懂專業的門外漢,而是一個能與專業醫務人員順暢對話、溝通的內行記者,在一些采訪中甚至能夠提出讓專家們也覺得精彩的問題。由于我注重學習思考,在采訪中經常“打破砂鍋問(紋)到底”。武漢火神山醫院綜合科主任毛青曾開玩笑說,他特別“怕”我舉起采訪機向他提問,一看到我就有些緊張,因為我的問題問得很專業、很具體,所以他回答也就必須準確,富有信息量。
除了勤于學習的能力,腦力還體現在記者的思考能力上,體現在對新聞報道深度的不斷挖掘上。1月31日,我剛到武漢的第一天,就去往中部戰區總醫院中西醫結合科進行采訪。后來,我們又對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三所專科醫院和中部戰區總醫院進行了相關采訪,我們既關注灸法、湯劑等具體療法的治療機理和治療效果,也對干細胞治療、托珠單抗治療等新療法和預警炎癥風暴等最新的檢測手段和治療方法進行深入介紹,對中醫在抗擊新冠病毒中發揮的獨特、巨大作用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報道。
刪繁就簡 提升文字功底
平實之中見新奇。不少廣播新聞人認為,優秀的廣播節目源于七分采訪、三分寫稿。這是從長期采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但我們千萬不要因為寫稿占的比重較小,就忽視了筆頭的功夫,小看了筆力的作用。
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廣播記者的“筆力”主要體現在對解說詞的撰寫上。我體會最深的一次,是參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現場裝備方隊直播解說詞的撰寫任務。閱兵時,每一個裝備方隊通過天安門的時間不超過1分鐘,如何用100到180個字準確、精煉、生動形象地講述每一個裝備方隊的外形、裝備性能和特點是一大難題。通過前期的扎實采訪,我和同事對每個裝備方隊都有了深入了解,會同“中國之聲”欄目相關人員對文本逐字打磨,一遍遍地修改。隨后,我們又和主持人、觀察員進行了近十次的演練,確保表述準確,各個環節銜接得天衣無縫。10月1日上午閱兵時,央廣中國之聲、中華之聲等12套頻率并機進行了現場直播,全國各地廣播電臺同步進行了轉播。活動剛結束,總臺專家聽評組就發來了點評,認為央廣閱兵直播文本撰寫得非常出色,內容充實,文采斐然;信息量大,畫面感強,極具廣播特點,顯示出了央廣新聞人的實力。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播電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