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瞬間,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一幅壯美拼圖
從武漢撤回到現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一直被各種各樣的“抗疫圖鑒”刷屏。點開那些“抗疫圖鑒”,我的思緒不由又回到了在武漢采訪的日日夜夜。80多天里,我的記憶中定格了太多讓人難忘的瞬間。
忘不了,醫療隊員宋彩萍與兒子相隔五年的兩次擁抱—
一次是遠征歸來—5年前,從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戰斗回來的宋彩萍,和11歲兒子緊緊相擁的照片讓無數人淚目。
一次是緊急出發—5年后的除夕夜,宋彩萍再次奉命出征,前往武漢。送行的人群中,當年還依偎在媽媽懷里的兒子,已經比媽媽高出了一個頭。這位17歲男孩沒有太多話語,只是用雙臂緊緊把媽媽摟在懷里……
面對長大了的兒子,宋彩萍再也沒法像上次一樣講一個“善意的謊言”。她既歉疚又堅決地說:“媽媽是軍人,是軍人就要隨時上戰場。”
向戰場沖鋒,義無反顧。李琦是背著呼吸機上“戰場”的。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每夜要在呼吸機輔助下才能睡著。在紅區,他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李琦說:“這是我們的陣地,這是我們的戰位。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好了沖鋒陷陣的準備。”
沖鋒陷陣,一往無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我看到,一些醫療隊員把軍歌的這句歌詞寫在防護服上,作為自己的戰斗宣言。那天,聞聽母親過世,吳亞玲淚如雨下。病房里的她,沒法送母親最后一程,只能面向家的方向,含淚三鞠躬……醫院安排吳亞玲休息幾天,但這位堅強的姑娘,強忍著巨大的悲痛,像往常一樣,走上自己的戰位。
向前,向前,向前!危難時刻,一個人的腳步,一支隊伍的腳步,都朝著同一個方向—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遇到危險的時候,你最希望誰出現在身邊?你最希望變成誰?”這是網絡上的兩個熱門話題。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在抗疫一線,我聽到了同一個答案:子弟兵。
仔細凝視這次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名單,我發現了許多熟悉的名字。一大批具有豐富防控經驗的60后老兵再一次站了出來,一大批參加過汶川、玉樹地震一線救援的70后中堅力量站了出來,一大批剛剛轉為文職人員的80后醫務人員站了出來,一大批90后、95后站了出來……
這是人民軍隊生生不息的年輪。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從剛出生的嬰兒到百歲老人,子弟兵用他們的生命和使命護佑著老百姓的安康。
那天,一位90多歲的老人被送到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張一丹、丁艷、張瑩瑩等90后護士紛紛請纓,護理老人。一位患者給親人發了這樣一條微信:“在光谷,我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光合作用’。”
這,是生命之光,更是生命線之光。
采訪中,說起醫療隊隊員的感人事跡,一位醫療隊領導由衷感嘆:如果說,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大考,那么2019年全軍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就是一次全方位的考前“大充電”,這次抗疫就是一次初心使命大錘煉、思想政治大洗禮、強軍偉力大凝聚。
習主席深刻指出:“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中來進行基因測序。”一支軍隊何嘗不是如此!穿越90多年的歷史時空,我們的軍魂之所以熠熠生輝,就在于我們時刻強化著紅色基因的傳承,時刻強化著政治工作這道生命線。
忘不了,火線入黨時,隊員梅波的一句話:“我終于和他們有了同一個名字:共產黨員!”抗疫的日子里,這位年輕醫生看到最多的是黨員晝夜奮戰的身影,聽到最多的是他們的一句話:“讓我來,我先上!”
打開醫療隊隊員們的微信朋友圈,許多類似的表述映入眼簾:“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就算死也有意義”“我有抗擊非典的經驗,讓我去”……一份份請戰書、一個個鮮紅手印,為“黨員”二字作出了生動注腳。什么叫信仰?什么叫忠誠?在抗疫一線,答案如此清晰,答卷如此動人。
忘不了,火線立功時,隊員韓丙超的一句話:“戰斗仍在繼續,我要用行動回報沉甸甸的榮譽!”韓丙超愛人老家在湖北,為了拉近與患者距離,他在防護服上寫上了“湖北姑爺”四個字。不成想,這位“湖北姑爺”一下子登上熱搜,成了網紅。那天,火線授獎儀式一結束,韓丙超就穿戴好防護裝備,一頭扎進了紅區。后來,他反復說了一句話:“這枚軍功章不是給我一個人的,是給我們這個集體的!”
韓丙超口中的“集體”,在我和同事們的眼中,是這樣一幅群像:不分軍種,不分戰區,不分隸屬關系……來自多個醫療單位的4000多名醫療隊隊員,在第一時間攥指成拳。
人們不禁在問:是什么在凝聚他們的力量?又是什么在激發他們的能量?醫療隊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不分你我,只有我們。”細細品之,我不禁想起了羅榮桓元帥的一句話:“我軍有特點,歷來就是反對‘我’的,用只是用‘我們’。”
羅榮桓元帥講這番話,是在1929年。那一年的古田會議,人民軍隊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
穿越時空,軍魂永駐。此時此刻,在抗疫一線,這里按下的“快門”,鎖定的是人民軍隊轉型重塑再出發的“大景深”,彰顯的是忠于黨忠于人民的永恒底色。
忘不了,隊員郭瑋從紅區出來時的燦爛微笑。摘下護目鏡和口罩,疲憊的臉龐上那深深的紅色壓痕,在人們眼中那樣美麗。那一天,關于“最美壓痕”的微博話題,點擊量超過了2.6億。網友們贊嘆:這是看到的最美的臉,臉上的印痕有多深,愛就有多深!
同樣被網友記住的,還有那位面對鏡頭不肯說出姓名的女護士。“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那些天,無數人的心頭一遍遍涌動著這首難忘的旋律。
時間是可以觸摸的,也是可以聆聽的。
22年前,這首獻給抗洪英雄的贊歌《為了誰》,拍攝地就在武漢。22年后,當年的歌手,再次為武漢唱響這曲獻給勇士的歌。
一首旋律,穿越時空。一位醫療隊員的話讓我深受震動:“你是誰?為了誰?”老百姓傳唱的這首歌,對我們來說,卻是值得永恒叩問的課題: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歷史,往往在經過時間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胡歡,是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的一名司機,來自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他一直記得那天下達命令時的場景:連長問有沒有人想上抗疫一線,全連所有人都往前跨了一步。
非常時期,胡歡所在的駐鄂部隊抗擊疫情運力支援隊,是一座城市的“生命線”。凝視他的老部隊,我卻看到了另一條閃閃發光的“生命線”。
12年前,汶川抗震救災,就是這支部隊—15名空降兵不顧個人生死,毅然從4000米高空縱身跳下,空降震中茂縣。
22年前,面對那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還是這支部隊—官兵們發出了震撼天地的誓言:“誓與大堤共存亡!”
68年前,慘烈空前的上甘嶺戰役,也是這支部隊—美軍傾瀉的炮彈把上甘嶺山頭削低了2米,也沒能讓他們后退一步。
從“上甘嶺答卷”到“汶川答卷”再到“武漢答卷”,人民子弟兵用一個個勝利,彰顯著我軍政治工作的巨大威力,也映照著我軍政治工作的傳承與創新。
“抗疫期間,哪件事最讓你感動?”在名為“擁抱武漢”的微信群里,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紛紛道出自己的“感動時刻”:火線入黨時,舉起右拳宣誓的那一刻;火線立功時,接過軍功章和證書的那一刻;得知醫院安排專人,照顧在家孩子的那一刻;在運-20上,接到定制的VIP登機牌那一刻;和家人一起分享習主席嘉獎令那一刻……
一個人的榮光,一家人的榮光。這里,我也分享一下我的感動時刻:2月21日,軍委政治工作部領導慰問一線記者,專門給我們帶來了慰問品。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領導代表首長也上門慰問,那天,我愛人打來電話激動地說:首長來家里慰問了,你在前方安心工作!隨即,我父母也從老家打來電話,說地方的領導到家里慰問了。
組織的關懷,感召著我們,激勵著我們。許多醫療隊隊員和我說:這次任務雖然風險高、時間長,但全時在線、無所不在的溫暖與激勵,讓他們和家人有了“超長待機時間”,每天能量滿滿。我特別認同一位“老政工”的話:我們之所以能夠舍生忘死、以命博命,之所以能夠打贏新時代這場“長江邊上的上甘嶺戰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工作提供了可靠政治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今天,品味這些難忘的瞬間,我仿佛看到:這是新時代人民軍隊的一幅壯美拼圖。這拼圖,蘊含著強軍興軍的澎湃能量,映射著我軍生命線的永恒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