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本刊編委會

主 任 張玉堂? 孫繼煉

副主任 雷? 雨

編 委

武天敏??林乘東? 徐雙喜?

張曉祺? 趙風云? 張 鋒 

姜興華

總 編 輯? 徐雙喜???????????????????????????

副總編輯 張曉祺? 趙風云

執行總監? 張 鋒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呂俊平 楊慶民

美術編輯 李? 玥

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趙云澤? 隋? 巖

王? 楊? 丁玉寶? 祁宇博 

聶建忠 韓壽庚? 劉鳳橋?

劉紹勇? 陳? 飛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sjsjz@163.com

“融”而不同:融媒體時代的藝術報道

作者:■姜粵軍

摘 要: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想要不被淘汰,必須建立全方位的傳播矩陣。本文以廣東紙媒—主要是《廣州日報》及《南方日報》的藝術報道為例,探討全媒體時代紙媒和新媒體如何實現“融”而不同、優勢互補,傳播效果達到1+1>2。

關鍵詞:新媒體;紙媒;直播;“融”而不同

2020年4月30日,人民網發布了《2019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以295家報紙、300個廣播頻率和34家電視臺為評估對象,根據指標體系測算出2019年報紙、廣播頻率、電視臺的融合傳播指數。事實上,自2016年起,人民網研究院連續3年推出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以考察我國主流媒體在母媒、PC端、移動端的綜合傳播力。可見,建立傳播矩陣,加強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高度關注的一項迫切而緊要的課題。

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是迭代和互補關系

據2019年2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8.6%,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新聞客戶端和各類社交媒體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第一信息源。而且,隨著自媒體的發達,過去“人找信息”的狀況可以說已經轉變為“信息找人”,這種趨勢使傳統主流媒體不能再一味地固步自封,而是必須抓住機會快速投身媒體融合的大潮中,通過多種新聞媒介的結合并借助新技術、新媒體,并根據自身特點完成對新聞生產流程的改造,形成結合文字、圖畫、音頻、視頻等媒介的多樣化新聞產品。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其中就談到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不是取代關系,而是迭代關系;不是誰主誰次,而是此長彼長;不是誰強誰弱,而是優勢互補”。

可見,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并不是矛盾對立的。堅持“融媒體”理念,就是要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擺正新老媒體關系,分析新老媒體的利弊,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建立一種新型和諧互補互信的媒體關系,揚優去劣,使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變為多媒體共同的競爭力,從而達到1+1>2的效果。

我國首個全媒體實踐是從紙媒開始的。2007年起,《煙臺日報》相繼啟動“全媒體數字采編發布系統”“全媒體新聞中心”。此后,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整合旗下報網,組建“三湘華聲全媒體”。而據《2019中國媒體融合傳播指數報告》顯示,《廣州日報》2019年融合傳播力位居全國報紙前列,由上一年度的第7名上升到第5名,晉身全國五強,雄踞地方報紙第一位。《南方日報》則排名第8,顯示了廣東省在地方媒體中媒體融合的領跑地位。因此,下文力圖以《廣州日報》及《南方日報》近一兩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藝術類報道為切入點,來考察主流紙媒如何更好做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補、“融”而不同。

二、 新媒體與紙媒,速度與深度并重

“紙媒”即紙質媒體,是指以紙張作為信息內容的傳播載體的媒介。常見的紙媒包括圖書、報紙、期刊等。報紙作為最早的新聞傳媒,在19世紀末“大眾化”完成之后,發行量直線上升,讀者范圍不斷擴大,在新聞的時效性以及傳播力、影響力方面,都遠勝圖書以及在報紙之后出現的期刊。而在以數字技術為基礎、以網絡為載體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興起之后,以報紙為代表的紙媒,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新媒體具有信息海量無限、傳播速度快、傳播空間廣、傳播成本低、傳播方式豐富、互動性強以及隨時便捷等特點,因此,紙媒的融媒體發展之路,無論如何是不能拒絕新媒體的,尤其是在搶占時間的先機上,不可甘于人后。

先以廣州日報客戶端2020年1月30日刊載的《美院教授用速寫記錄抗疫瞬間,感動千萬人》為例來進行闡述。

張弘教授是全國藝術家中最早以系列速寫來記錄武漢疫情和醫務人員奮勇抗疫的畫家之一,他從武漢封城之日起便根據新聞照片重新組織畫面每天創作一張速寫,7天形成一個系列,筆端線條傾注深情,非常感人。1月29日晚,張弘教授在他的朋友圈里首次貼出了這些速寫,《廣州日報》記者第一時間捕捉到信息后,第二天一早馬上連線采訪了張弘教授,并于下午在廣州日報APP推出了報道。很快,人民日報客戶端進行了轉載,當天晚上瀏覽量便超過了13萬。之后,全國各大媒體也紛紛跟進采訪,新華網、《經濟日報》等都推出了報道,并被學習強國平臺采用。同樣,《87歲雕塑名家為84歲鐘南山院士塑像》,也是《廣州日報》記者首先挖掘到新聞報料,馬上連線雕塑家曹崇恩,請他講述作品創作過程,并于當天在APP上推出,隨著人民日報客戶端的轉載,該報道也持續發酵……新媒體的傳播速度和力度,可見一斑。

但報紙版面作為一種記載,一種歷史載體,一旦見報,就不可改易,可謂“不刊之論”。因此,在融媒體時代,紙媒要格外珍惜紙版的獨特意義,更加注重以內容為王,著力于深度報道,努力讓紙從“信息紙”“新聞紙”向“思想紙”“觀點紙”轉變,刊載出有深度、有審美、有態度的文章,讓紙媒具有一“紙”永流傳的價值。

仍以《廣州日報》的抗疫藝術作品報道為例。廣東畫院作為廣東省專業美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的重要單位,畫家們都積極投入抗擊疫情題材美術創作中,用心用情用功,潛心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美術作品。從2020年2月4日部分廣東畫院畫家完成力作起,筆者就持續關注采訪。或者是一件作品分量很足,便單獨成稿;或者是兩三件作品有相關性,就通過一個主題“黏合”到一起做報道……到2月26日,通過《廣州日報》APP客戶端共推出了6條新媒體稿,基本都是畫家完成創作后就第一時間推出,領跑全城媒體的藝術線同行們。同時,對于主流媒體而言,內容永遠是生命線,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根基,因此,即便搶速度的新媒體稿,筆者也力求做到有采訪,有觀點,以利于引導大眾審美。而到了最后的總結性報道,筆者緊扣廣東畫院畫家們以山水、花鳥畫來展現抗疫精神的獨特性,將數條新媒體稿進行糅合重組、綜合評析,寫出較有深度的《山水花鳥畫戰“疫”顯功力》,見報后即被人民網、新華網客戶端轉載。紙版的意義得到彰顯,客戶端的速度也充分體現。

再舉一個例子:策劃了半年、用了50天時間搭建的超級大展—“覺醒:文藝復興至二十世紀的宮廷珍寶”,于2019年12月22日在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拉開帷幕。當天晚上,筆者就在深圳發回報道《“覺醒”全球首展深圳開幕,160件世界級珍寶亮相》,在廣州日報APP推出。這是一個面上的報道,主要介紹了開幕現場情況和重點展品,立寫立編立推出,拼的是速度。而12月29日在《廣州日報》見報的《解密世界級珠寶大展“覺醒”的臺前幕后—中國藏家放眼世界 守護文明與眾分享》,則是筆者與策展人樊曉光進行了深度交流后,經過深思熟慮、立意裁剪而成,旨在揭示這樣一個頂級珠寶大展所具有的深遠意義—中國藏家正在參與世界文明的保護歷程。整篇報道站位比較高、視野比較寬,因此,報紙一出來,就備受業界和同行的好評。

因此,在紙版很矜貴的當下,見報的報道,定要往深處走、高處走,才能避免同質化,讓紙版更具有收藏價值和參考價值。同時,對于擁有高專業水平的傳統主流紙媒,是完全可以通過新媒體和紙版的“融”而不同去呈現自己的優勢,獲得業界和讀者的充分肯定的。

三、網絡直播,直觀性與新鮮度同在

這里,關于媒體融合中方興未艾的網絡直播,筆者也想特別拈出來談一下。作為一種新媒體形式,直播的主要特點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具有非同一般的傳播效果—既直觀,又新鮮,在主流紙媒的轉型發展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就概念而言,網絡直播指在現場隨著事件的發生、發展進程同步制作和發布信息,具有雙向流通過程的信息網絡發布方式。其形式可分為現場直播、演播室訪談式直播、文字圖片直播、視音頻直播或由電視(第三方)提供信源的直播。目前,像《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等紙媒的直播,往往是現場視音頻直播和文字圖片直播的雙效合一,回看方便,內容清晰。

以“南方+”在2020年1月8日所做的“史上最貴開箱直播”為例,該直播是面向廣東省博物館從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引進的“歐洲繪畫五百年”特展,呈現重磅展品—倫勃朗23歲時的《自畫像》的開箱過程。名畫開箱對大多數觀眾而言是件新鮮事,同時又不可能讓很多人到場觀看,直播也就顯得格外有意義了。加上直播往往提前一天就有海報等預熱,觀眾更是被吊足了胃口。直播過程,既有能言善道的主播饒有趣味地進行基本介紹,又有專業人士的開箱展示、解說過程,還有圖文記者的補充呈現,觀眾直接的知識獲得感會相當強烈。

(作者單位:廣州美術學院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