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總 編 輯? 張曉祺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楊慶民

美術兼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陳昌鳳?? 趙云澤

隋? 巖? 丁玉寶?? 祁宇博 

顧寶祚 韓壽庚?? 劉鳳橋

劉紹勇? 濮端華?? 陳? 飛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sjsjz@163.com

在急難險重任務中書寫時代篇章

作者:■馮金源

重大任務報道既是對記者能力素質的檢驗,也是記者增長見識、開闊視野、積累經驗的難得機會,甚至會成為影響人的一生的寶貴精神財富。我親歷、采訪過的一些急難險重任務,已深深刻在我的記憶里,有時會像放電影一樣在腦海中閃現。

一、在救災現場感悟人間真情

“災難是一個民族的磨刀石。”這是我經歷兩次搶險救災采訪后產生的深刻感受。

時間追溯到1998年7月,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災,沿岸大堤面臨決堤危險,兩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一時間,告急聲、呼救聲通過電波和聲頻傳遍大江南北。災情就是命令,災區就是目標。危機時刻,人民子弟兵義無反顧沖向災區、撲向洪水,保衛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我也隨部隊抵達洞庭湖,參加抗洪搶險。

洪魔無情,人間有愛。在長江大堤上,哪里有險情,哪里就叫響“人在大堤在”的錚錚誓言。在發射三營采訪時,有一名來自中原大地的新戰士叫朱景法,在封堵閘門時,他數次冒著生命危險潛入水底封堵決口,其英雄事跡深深感動了廣大抗洪官兵。通過到抗洪現場深入采訪,我采寫的反映朱景法先進事跡的報道,被多家媒體采用,這位英雄戰士的名字也為廣大民眾所熟知。 抗洪鋼鐵戰士朱景法后來不僅榮立一等功,還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震后第二天,我便奉命隨醫療和防疫分隊的官兵晝夜兼程趕到重災區北川縣。面對亂石滾路、墻倒屋塌的慘景,官兵奮不顧身沖進廢墟展開救援。面對上游堰塞湖壩體決堤和每天頻繁不斷的余震,官兵沒有一人退縮,有的戰士為扒開砂石,搶救廢墟中的群眾,雙手血肉模糊仍不停歇。有的累倒在廢墟里被抬下來時仍大喊著:“讓我再救一個!讓我再救一個!”

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的悲壯場景,至今想起來仍令人難以忘懷。在這兩次搶險救災采訪中,我用手中的鏡頭和筆,記錄了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瞬間。

二、在發射陣地記錄強軍足跡

長劍不語人不寐,一聲點火天地驚。

2003年初春,我驅車數百公里穿越崇山峻嶺來到某部,了解到他們連續14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的先進事跡。質樸的官兵早已習慣了深山里的礪劍生活,他們默默奉獻任勞任怨,但在談及自己的事跡時,卻不知從何說起,初次采訪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挖掘出他們身上的感人故事,我先后10余次前往該營與官兵一起戰斗生活,通過長期相處了解到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故事。

我含著熱淚所收集整理的該營的資料,引起了上級領導機關的關注,基地黨委把這個營作為重大典型向上級推薦。隨后,軍內外主流媒體兩次前來采訪報道,全國200多家報刊和60多家網站先后宣傳報道了該營的先進事跡,中央軍委授予他們“軍事訓練模范營”榮譽稱號。

此次“軍事訓練模范營”的宣傳,為另一個英雄群體“東風第一旅”的宣傳積累了經驗。該旅組建50多年來,一直埋頭深山礪劍,創下了許多佳績。為宣傳好這支勁旅,我按照上級的要求,帶著新聞骨干前去采訪,用一個月的時間挖掘出百余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在該旅某陣地采訪時,戰士們告訴了我一個“升太陽”的故事。因為陣地值班需要,號手在分不清白天黑夜的坑道內一住就是幾個月。新戰士張鵬首次入駐陣地,因為長期見不到陽光,睡覺時總睡不踏實,班長李加華了解情況后,找來筆和紙畫了一個太陽,每天早晨6時準時叫醒大家,一起將“太陽”貼在墻上。

這些故事經報道后,引起積極反響。數家中央媒體組成采訪團,對其進行了深度采訪。隨著一個個強軍實踐的故事在全國傳頌,“東風快遞”的熱潮很快席卷中華大地,該旅也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三、在雪域高原見證熱血忠誠

唐古拉山脈與喀喇昆侖山脈相連,素有“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之稱。這里是長江、怒江、瀾滄江的發源地,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穿山而過,氣候惡劣,人煙稀少,氧氣含量低,外出時,沒走幾步就會感到頭暈目眩。2014年夏天,為了追蹤報道某導彈旅高海拔試驗任務的足跡,我與同事連夜從中原大地出發,一路穿越5省、轉戰數千公里,抵達海拔3000多米的某高原演兵場。

在與官兵朝夕相處中,我收集到許多感人的故事。一名年僅20歲的號手因高寒缺氧病倒,被送到醫療帳篷。清醒后,他大叫著要回到戰位,指導員讓他先休養好身體,他卻說:“當年許多犧牲在這里的先輩們就跟我一樣大,難道要讓他們看著我因為一點不適就躺在這里嗎?”還有一名四級軍士長,他本來已經臨近退伍,卻極力請求參加發射任務。

堅強的戰士們,用頑強的意志克服高原反應,堅持戰斗在操作臺上,將火箭兵的忠誠鐫刻在雪域發射場。在高原的日子里,這些場景和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給了我追隨部隊全程采訪試驗任務的不竭動力,撰寫的一些新聞稿件得以在軍內外媒體刊發。

四、在閱兵現場感受戰略軍種強大威力

大國尊嚴,在東風浩蕩的長劍列陣中展現。近些年,我先后3次參加了重大閱兵宣傳報道,見證了一支支東風勁旅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在執行這3次重大報道任務的過程中,那些讓我為之驕傲的人和事,至今仍在記憶深處閃著亮光。

2015年8月,北京西郊的一座軍營里熱浪沖天。我和幾名新聞骨干連續數天戰斗在高溫炙烤的閱兵訓練場,零距離接觸列陣待閱的方陣,感受戰略導彈的威武雄姿,面對面采訪官兵的感人事跡。有一名年輕的上等兵,他因為長期站立導致腰肌勞損,每天堅持綁著護腰參加訓練。最令人難忘的是那些備份號手,他們不在訓練場上,卻時刻渴望著上場,時刻準備著上場,雖然坐著“冷板凳”,可他們的眼里始終冒著“熱氣”。我逐一對他們進行了深度采訪,一批反映受閱官兵和裝備的稿件刊發后,使人們對戰略導彈部隊的精神風貌有了更深的了解。

2017年7月30日,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活動,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閱兵前夕,我受領了報道任務,連夜趕赴閱兵場組織策劃閱兵報道。在閱兵現場,只見各軍種大國重器列陣沙場,戰略導彈部隊十分搶眼。這令人震撼的場面,不禁讓人深感自豪。兩年之后,戰略導彈部隊方陣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中,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從天安門前通過,接受祖國和人民檢閱。在這兩次閱兵報道中,我每天堅守在閱兵訓練一線,頭頂烈日、腳踏熱浪、揮汗如雨,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隨著多視角、全方位展現新時代戰略軍種風貌的新聞產品陸續在報紙、電視和網絡媒體刊播,“東風快遞,使命必達”的口號也被受眾廣為傳頌。

腳下沾滿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無論是穿行在深山密林的連隊哨所,還是攀登在崎嶇陡峭的大山陣地,無論是奔波于大漠戈壁的發射場,還是目睹那一枚枚導彈于驚天動地中直刺蒼穹,這些場景都砥礪我在軍旅人生中奮勇前行!

(作者單位:火箭軍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