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總 編 輯? 張曉祺

主  編 姜興華

副 主 編 楊慶民

美術兼發行編輯? 倪曉麗

責任校對? 王? 蕾

本期值班 姜興華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陳昌鳳?? 趙云澤

隋? 巖? 丁玉寶?? 祁宇博 

顧寶祚 韓壽庚?? 劉鳳橋

劉紹勇? 濮端華?? 陳? 飛

編輯 《軍事記者》編輯部

出版 解放軍報社

印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訂購處 全國各郵局

出版日期 每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34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電子郵箱 jfjbsjsjz@163.com

新時代邊防報道采寫探析 ——兼談邊防報道如何緊貼時代主旋律

作者:■郭豐寬

摘 要:邊防報道是軍事新聞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代在變,邊防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巨大變化。如何緊貼時代主旋律搞好邊防報道,是當前軍事媒體人必須直面的一道時代課題。本文結合筆者實踐,探討邊防報道采寫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以期為提高邊防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邊防報道;新聞采寫;時代主旋律

邊防報道,是指反映與邊防建設相關的人和事的報道,與訓練報道、政治工作報道、后裝等領域的報道一樣,是軍事新聞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一個國家來說,邊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與國家的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密切相關。邊防建設在國防和軍隊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軍事新聞的特殊功能,給邊防報道采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時代在變,邊防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巨大變化。如何緊貼時代主旋律搞好邊防報道,是當前軍事媒體人必須直面的一道時代課題。筆者曾多年在西藏邊防一線從事新聞工作,在新聞采寫中對此有過一些探索。本文結合筆者實踐,探討邊防報道采寫要把握好的幾個問題,以期為提高邊防報道傳播質效提供借鑒參考。

一、寫邊,謹防一味地直描“苦”

古往今來,從來不缺描寫邊關的詩文。李白的“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岑參的“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當有人為這種悲壯、艱苦寂寞唏噓感嘆時,許多豪情滿懷的有志軍人卻對此一笑置之。

真正的鐵血軍人不會逢人便訴說這種艱苦,只會從這種艱苦中品咂出守望萬家燈火、守護國泰民安的絲絲甘甜與陣陣幸福。的確,在真正的軍人眼里,與國家的主權和安全相比,與人民群眾的安寧和幸福相比,這些苦是如此渺小,不值一提。因此,我們在書寫中要把握一定的度。

(一)以苦為伴,杜絕動輒“以苦賣苦”

“以苦為伴”需要高昂激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博大渾厚的家國情懷作支撐。在艱苦的崗位上苦中作樂、在艱巨的任務中鑄就榮光,彰顯了軍人心有大我、豪氣盈天的家國情懷,卻不能以苦賣苦,叫苦連天。

李素芝是西藏軍區原副司令員兼西藏軍區總醫院院長,首屆全國敬業奉獻候選人,戍守邊關30多年,在為兵為民的巡診路上有幾次差點丟掉性命。為趕路他經常吃不到熱食;為給老百姓看病,有一次他剛做了闌尾切除手術就掛著吊瓶坐車一路顛簸奔向牧區……

2012年,在解放軍報社開展的“新春走軍營”活動中,筆者隨李素芝帶領的醫療隊一起巡診,遭遇暴風雪多次遇險。途中因積雪擋道,50多歲的李素芝拿起鐵鏟與年輕人輪流鏟雪開路。脫險后筆者問他:“您長期這樣做究竟是為了啥呀?”他動情地說?? :“ 我只圖西藏的老百姓能從心底說4個字?:共產黨好!”

從李素芝身上,筆者看到了一名邊防軍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基層官兵服務、為部隊戰斗力服務的無私奉獻情懷,看到了共產黨人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盡職盡責、鞠躬盡瘁的高尚品德。當晚,筆者就以《我只圖4個字:共產黨好》為題,寫他“如何以苦為伴,把苦中求作為當成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不變的追求”。稿件發往《解放軍報》后,很快在頭版頭條刊發。

此稿后來和筆者采寫的“記者新春走軍營·風雪追蹤李素芝”其他8篇稿件,被評為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通訊系列組三等獎。

(二)以苦為榮,禁止講“躺著就是奉獻”

現實中我們常聽到有人對西藏邊防官兵講一句話,“你們在那里很辛苦,躺著就是奉獻”。

這句話的本意是西藏高寒缺氧、條件艱苦,由于氣壓低,連睡覺都對身體有損傷。這本是褒揚邊防官兵的一句話,但有人斷章取義,最后成為“守攤子”“混日子”的代名詞。

西藏邊防官兵對此持反駁意見:我們沒有躺著呀,我們都是以苦為榮,始終保持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創造了非凡業績。

今天的官兵雖然很少親身經歷炮火紛飛的戰爭,但當筆者面對邊防一線連隊、哨所官兵時,還是從他們被高原紫外線灼傷的一張張黝黑的臉龐上,讀出了那份保衛國家、服務人民、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精神風貌。

2014年,為充分體現邊防官兵嶄新的精神風貌,筆者深入海拔5300米的邊防一線采訪,分別以《海拔5300米,我們仰望什么》《雪域從軍路,我們超越什么》《戍邊守關,我們傳承什么》《天邊的哨所,我們堅守什么》為題,講述了邊防軍人“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追求,向世人展示了新時代革命軍人所特有的“以苦為榮”本色—無論是荒無人煙的雪域孤島,還是飛沙走石的戈壁邊疆,只要是人民需要的地方,都有中國軍人艱苦奮斗的堅毅身影。

(三)以苦為樂,不要寫得“樂無邊界”

“以苦為樂”是邊防官兵的口頭禪,體現了邊防官兵始終充滿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但是,如何客觀反映“以苦為樂”是邊防報道采寫中較難把握的一個問題。

筆者剛當記者時,一名老記者對我講,你在西藏搞新聞少不了寫官兵弘揚以苦為樂精神方面的稿件,但不能“樂無邊界”。把“樂”字無限放大就過了,情況嚴重時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他舉例告訴筆者,有名部隊報道骨干寫一個哨所官兵弘揚以苦為樂精神,說大家艱苦奮斗,上級來調研問他們有什么困難,老兵說沒困難,我們生活都很好。結果給上級一種誤導,影響了上級決策。

這名老記者的話,對筆者震動很大。筆者當即向他取經。他說,其實要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只有真正深入現場,親身感悟邊防,用心體驗官兵的工作生活,就會有答案。

2011年解放軍報社開展“邊海防巡禮”活動,筆者按照這名老記者的教導,堅持不到現場不寫稿、不是親自采訪的事不動筆、沒經當事人簽字不發稿的“三不”原則,采寫的《墨脫:曾經與世隔絕的地方》《3197級臺階上的人生攀登》《沒有水的無名湖》《查果拉,伸手把天抓》《日東哨所:騾馬運輸隊的“失落”》等8篇稿子,不僅沒有發生任何歧義,還在軍內外引起積極反響。

此次成功從一個側面說明,以苦為樂是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去達到的一種心境、一種人生的境界,而不是可以隨意拿出來炫耀的“資本”。

從那時開始,筆者就注意寫邊防稿件時,盡量避免渲染“苦”,而是藝術地展現邊防官兵追求積極向上的一面。

二、寫防,不能限于一崗一哨

防,即指防備、防守、防御,過去,叫“守關防邊”。有人認為,防就是一堵墻、一塊界碑。這是一種狹隘的守防觀念,沒有國哪有防,只有強國才能強邊,才有穩固的邊疆。

邊防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宗教、科技、地域等諸多方面。因此,守邊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寫邊防也就不能限于一崗一哨。

(一)有國才有防,要體現強國富國帶來防的變化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來,西藏社會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向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性飛躍,西藏發展實現了由貧窮落后向文明進步的偉大跨越。這幾年西藏的變化,是各族人民在黨的帶領下拼搏奮斗,由大國向富國、強國邁進的顯著標志,到過西藏的人都會發出“西藏原來是這樣”的感嘆。

如何通過西藏的變化來凸顯國防的強大?2013年9月,筆者接到隨我軍汽車部隊向墨脫拉運過冬物資的命令。一路親歷采訪,見證了過去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城第一次駛進建制車隊。在寫這篇稿件時,筆者沒有直接去講國家富裕,而是以《我坐汽車去墨脫》為題,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與其他人相比自己如何進墨脫,側面反映了過去墨脫駐軍所需物資全靠人背馬馱和少量直升機運輸的歷史,以及今天運輸方式發生根本改變的喜人場景。

改革開放以來,西藏邊防條件一直發生著變化,如直升機巡邏、“電子哨兵”、陸空一體巡邏等。國家的富強帶動著守邊條件的不斷改善,過去傳統的風雪中一兵一卒、一崗一哨模式已經成為歷史。很多戰士講,看到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幸福,站在邊關都有一種力量和信心。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守防力量,一篇完美的邊防報道不能忽視這一重要元素。

(二)有兵方能防,要體現“士兵第一”的主體地位作用

士兵,是部隊的主體,他們通常是新兵分在哪個連隊,以后的軍旅生涯基本都將在那個地方度過。他們付出青春、咽下苦難、戰勝危險、創造奇跡。特別是在邊防部隊,入伍時一名不起眼的戰士,往往是日后打響對敵斗爭第一槍的人,他們的地位和作用尤為明顯。

西藏山南軍分區邊防某團二連原班長楊祥國是宣傳比較成功的一個士兵典型。當時他從軍10年,60多次往返160公里長的巡邏路,47次遇險,身上留下21道傷疤,13次奮不顧身營救戰友。在團里,大家都叫他“巡邏大王”,可見他的影響力非同尋常。

這條巡邏路筆者隨他用6天5夜走過一趟,先后翻過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趟過10余條冰河,跨過8處泥石流沖溝,登上37處斷崖、26條懸梯……出發時帶的軍犬、牦牛,沒走到一半就臥地不走,原地等待戰士返回。

每次巡邏,楊祥國都要比別人多負重十多公斤,長年累月導致脊柱變形,他身高竟然比當兵前矮了1厘米。談及此事,楊祥國常講:“身高矮1厘米不算啥,領土少1平方厘米怎么辦!”

聽了楊祥國的話,我腦子里一下子就蹦出題目:《笑傲雪域邊關》。稿件定位為路艱難到軍犬、牦牛走不了,他卻走了10年……此稿在《解放軍報》刊發后,網友稱:“此稿顯示出了與其他媒體別樣的特色。”楊祥國提干后,仍在二連巡邏路上按一名士兵的要求戍邊衛國。

楊祥國式的邊防戰士還很多,放棄優越環境到海拔5300多米的查果拉哨所服役的清華大學在讀學子吳毅恒、“只要祖國需要我愿一生留在這里”的宗山觀察哨哨長徐國江、不愿承接億萬家產甘愿守邊關的乃堆拉哨所戰士劉長民等人。他們用行動展現了一代年輕人的選擇和擔當,也激活了筆者寂寞的筆尖。

(三)有民力量大,要突出“全民國防”的作用

西藏地廣人稀,邊防線長,守防壓力大,與駐地群眾一起守防護邊,建設固若金湯的邊防線,顯得尤為重要。

2017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隆子縣玉麥鄉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親切回信,讓一對藏族姐妹與父親桑杰曲巴幾十年如一日守邊巡防的感人故事走進了人們視線。作為軍事記者如何去反映父女兩代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守護著祖國領土的這種精神,寫出與其他媒體別樣的風格,成為我反復思索的一個問題。

深入采訪后,筆者找到了答案:是堅持守邊護邊報答黨恩的精神傳承,更是發自內心守護祖國領土的堅強決心。在他們內心,高原的發展變化翻天覆地,人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腳下的土地是祖國的前哨,扎根邊陲守護國土就是守護自己的家園。正如卓嘎、央宗姐妹在寫給習總書記的信中所言:“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放牧守邊是職責。”筆者以《陽光灑滿玉麥山谷》為題,娓娓道出他們這種感恩的心。

今天的玉麥鄉,已經由幾年前的幾十個人發展到百余人。他們既是牧民又是民兵,在對敵斗爭的一線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見,寫邊防要注重反映“全民國防”的鮮活事例。

三、寫守,要跳出固有思維定勢

當兵之初,筆者第一次休假,一位朋友問我:“你在西藏邊防,每天是不是像電視里看到的很多邊防戰士一樣,騎著高頭大馬,扛著鋼槍沿著鐵絲網巡邏?”我無語,只能笑著告訴他,西藏邊防氣候惡劣、地勢險要,大部分地區看不到馬匹。

西藏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邊防部隊守邊巡防的事,很多人不知道。作為軍事媒體人,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西藏邊防是如何被守護的,義不容辭。

(一)要講清楚“守得住”的底氣從何而來

邊防部隊的戰斗力建設,是受眾較為關心的一個話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推動了邊防基礎設施的建設,邊防部隊戰斗力明顯提升。但是,如果僅從這方面反映邊防的戰斗力建設,顯然是不夠的。這考驗軍事媒體人的綜合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面對國家安全環境的深刻變化,面對強國強軍的時代要求,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西藏邊防部隊怎樣學習理解這一重要精神,是外界最想知道的。恰在這時,西藏軍區提出在部隊深入開展“距離再遠絕不忘忠誠,爭做新時代的好戰士;氧氣再少絕不缺精神,爭做老西藏的新傳人;海拔再高絕不辱使命,爭做打勝仗的刀尖子;環境再苦絕不破規矩,爭做守紀律的老實人”的“四絕不四爭做”教育實踐活動。結合這個教育,筆者當即以《戍守雪域,如何在新時代“百煉成鋼”》為題,全面報道了西藏邊防部隊扭住總開關、抓住牛鼻子,推進習近平強軍思想落地生根見成效的做法,展現了新時代雪域戍邊官兵在高原書寫忠誠答卷的過硬事跡,受到各級好評。

軍隊戰斗力由人、武器以及人和武器的結合方式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其中,人是戰斗力諸要素中最活躍、最生動的決定性要素,是一種具有能動作用的力量。對我軍來說,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提升戰斗力的根本保證,也是戰斗力生成的第一需求。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才能建設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作為軍事媒體人,必須把握好邊防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關鍵要素,向受眾講清楚“守得住”的底氣從何而來,準確回應受眾關切。

(二)要明白“守得住”的本領從何而來

邊防部隊的報道不好寫,就是因為很多人往往給邊防部隊戴上“邊防”的帽子。要是我們在寫邊防報道中局限于“邊防”二字,就受到了很多框框的限制。

邊防軍人首先是軍人,軍人最大的價值不是奉獻是打贏,能打勝仗是軍人共同的責任和擔當,牢固確立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軍人別無選擇。因為沒有哪一支軍隊,不渴望打贏;沒有哪一名軍人,不想追求勝利。然而,殘酷的是:勝利永遠只屬于少數人。那么,這些人是何許人?他們勝利的力量又從何而來?這是受眾迫切想知道的,也是軍事媒體人要向受眾回應的。

駐藏某旅20余次在重大演習中唱主角,百余次在軍事任務中打頭陣,連續數年在上級比武考核中榮獲團體第一。他們如何贏得勝利?又如何理解勝利?在參加該旅的宣傳報道中,筆者從“除了勝利別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勝利從來偏愛‘時刻準備著’的部隊;軍人有所怕,才會有所不怕;坐等勝利,就是失敗。”三個方面,以《勝利,從何而來》為題,講述了他們如何贏得勝利,又如何理解勝利。稿件在《解放軍報》刊發后,在軍內外引起積極反響,有網友留言稱:“這篇稿件讓我們認識了邊防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真正底氣。”

這對我們是有深刻啟示的。全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多了,對邊防軍人的認識也不局限于傳統的思維定勢,要著眼受眾審美情趣的變化,站在受眾的角度,多在“為什么”“怎么樣”上下功夫,把邊防軍人能打仗、打勝仗的底氣告訴受眾;多講邊防軍人緊跟時代變革、緊跟新軍事革命步伐的故事;多講邊防軍人著眼邊防特點,發揮聰明才智謀打贏的故事;等等。

(三)不能忘記“守得住”的背后力量

有一句歌詞是“你守在嬰兒的搖籃邊,我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很多邊防軍人在談到自己立功受獎的感受時常講,我不是一個人在守邊,軍功章有妻子的一半。

2013年春節筆者到某邊防團采訪,碰到一個來隊離婚的軍嫂。這個邊防團距離軍分區300多公里,期間要翻越7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路途要走六七個小時。她到了部隊,她的丈夫執行任務沒回來。邊防團政委說:“他在海拔4700多米的昆木加哨所執行任務,你沒事做要不去轉轉吧。”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去哨所路上她遇到暴風雪,70公里的路用了11個小時?;哨所的高壓鍋壞了,做出的是夾生飯;睡覺蓋4床被子還冷得睡不著覺……一趟哨所行回來,她再不提離婚的事了,決心支持丈夫安心守邊。

這名軍嫂叫陳雨,她的丈夫當時是該團工兵連指導員范立明。聽了她的故事,我以《一名軍嫂的內心獨白》為題,講述了一位80后西藏邊防軍嫂的“心靈之旅”。從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西藏邊防軍人在“生命禁區”不含任何雜念地忠誠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更可以窺探出廣大邊防軍嫂為支持丈夫戍邊所付出的艱辛與努力。

(作者單位: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