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主題故事化表達的成功樣本 ——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統帥的深情牽掛》評析
摘 要: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與深度報道一等獎作品《統帥的深情牽掛》,以出席全國兩會軍隊代表的回憶和講述為載體,深情回顧習主席關心基層建設的感人故事,生動展示軍隊統帥崇高人格魅力和博大愛兵情懷。本文從其敘事視角、敘事情境、敘事結構、敘事表達四個方面予以評析,旨在為軍事新聞工作者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時空縱深;文本布局;視覺化場景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情回顧習主席關心基層建設的感人故事,深刻感悟軍隊統帥崇高人格魅力和博大愛兵情懷。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駐會記者經過深入采訪、精心籌劃,推出的兩會特稿《統帥的深情牽掛》,于2020年5月26日在《解放軍報》刊出后,各大網絡平臺相繼轉發,引起巨大社會影響,并最終榮獲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為軍事新聞工作者如何以故事化表達的方式呈現宏大主題提供了一個成功樣本。
一、敘事視角:宏觀微觀的有機結合
所謂敘事視角,就是新聞的觀察點,如同照相機的鏡頭,其朝向決定了哪些能進入讀者的視野,哪些是焦點所在。敘事視角的確立,決定著報道的站位有多高、視野有多寬、眼光能看多遠。這篇通訊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其在確立敘事視角時,既登高望遠立起全局視野,又能拉回鏡頭找準微觀切口。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作為部隊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對于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篇通訊將習主席的深情牽掛聚焦于新時代基層建設,表現了統帥對于國防和軍隊建設全局的深刻洞察、長遠思考和整體謀劃,讓報道從主題立意上具備了宏觀視野和深遠內涵。
大處著眼,小處落筆。面對豐富紛繁的素材,作者選準三個切口,以微觀視角反映宏觀主題。第一個微觀切口—“突出基層地位作用,統帥看得特別重”。這個視角,折射的是習主席對基層作用“怎么看”的定位,彰顯了基層在統帥心中的分量。第二個微觀切口—“擘畫基層建設發展,統帥想得特別遠”。這個視角,折射的是習主席對基層建設“怎么干”的謀劃,詮釋了統帥對我軍基層建設的深謀遠慮和科學引領。第三個微觀切口—“情系基層廣大官兵,統帥愛得特別深”。這個視角,折射的是習主席對基層官兵“愛之切”的深情,昭示了統帥的博大愛兵情懷。
全局視野與微觀切口的有機結合,讓這篇通訊完成了敘事視角的閉環回路。這啟示我們,只有深刻認識和把握宏觀與微觀的辯證關系,重大主題報道才能跳出主題先行和宏大敘事的窠臼,既有高度也有溫度,耐讀耐看。
二、敘事情境:時空縱深的巧妙拓展
在敘事學中,敘事情境由敘述者與故事之間的不同關系構成,包括三種類別:作者敘事情境、第一人稱敘事情境和第三人稱敘事情境。不同的敘事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敘事效應。
這篇通訊是兩會特稿,其時間維度限制在兩會期間,空間維度限制在兩會會場。針對這一情況,作者靈活切換第一人稱敘事情境和第三人稱敘事情境,巧妙突破時空局限,拓展敘事的時空縱深。
橫向延伸,敘事空間縱貫天南海北座座軍營。作者借由出席全國兩會軍隊代表的回憶和講述,構設第三人稱敘事情境,將敘事空間橫向延伸到會場之外,遠眺習主席數十次體察兵情、關心兵事、排解兵憂的基層足跡。統帥的殷殷深情,浸潤座座軍營,感動百萬官兵。敘事空間延伸,讓報道的視野更寬廣,素材更豐富。
縱向拉長,敘事時間軸回溯到習主席擔任軍委主席以來。在文章開頭,作者作為敘事主體出場,開門見山破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關注最多的是基層,牽掛最多的是士兵。”在行文時,作者多次以敘事主體出場,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視察部隊、出席會議時有關基層建設的思想、實踐逐一進行梳理,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把一位心系基層、可親可敬的軍隊統帥展現給讀者,為報道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通過敘事情境切換,以時空的廣度加載內容的厚度,讓這篇通訊達成了敘事上的時空自由。這啟示我們,作者構設敘事情境猶如作戰排兵布陣,高明的指揮員善于運籌帷幄,回避不利因素,放大有利因素,打造天時、地利、人和皆有利于我方的戰場,贏得戰斗主動權。
三、敘事結構:文本布局的精巧設計
如果說主題是稿件的“靈魂”,素材是稿件的“血肉”,那么結構就是稿件的“骨骼”。只有精心謀篇布局,才能將分散的“血肉”聚合為邏輯嚴密和諧統一的有機整體,為稿件的“靈魂”打造一個優質載體。這篇通訊文本結構設計精巧,邏輯脈絡清晰嚴密,敘事流暢自然又極富感染力。
并列式布局,層次鮮明又緊密相聯。這篇通訊的整體框架設計為三個部分,即“突出基層地位作用,統帥看得特別重”“擘畫基層建設發展,統帥想得特別遠”“情系基層廣大官兵,統帥愛得特別深”,三個層面既各有側重,又有機融合,讓“統帥深情牽掛”這個主題主旨得以立體呈現。
排比式敘述,明快推進又流暢自然。比如第三部分,作者連用“海軍趙巖泉代表忘不了”“陸軍齊虎廣代表忘不了”“空軍李鴻代表忘不了”三個排比段落,通過不同軍種代表的深情講述,展現統帥時刻牽掛一線官兵的真摯感情,敘事推進簡潔明快、流暢自然。
跳躍式鋪陳,過渡自然又脈絡清晰。綜述報道,往往采取夾敘夾議的敘述方式,通過大量的過渡性語言和段落來鋪陳轉換敘述邏輯。這篇通訊的作者另辟蹊徑,在報道中盡量減少過渡性語言和段落,而是一個接一個地講述故事,通過故事間嚴密的內在邏輯脈絡,實現文本的跳躍式鋪陳,也讓報道跳出格式化文本的套路,多了娓娓道來的親和力。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著意畫資妙選材,也須結構匠心裁。”這啟示我們,精巧的敘事結構、精致的文本設計,也是創新重大主題報道、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著力點之一。
四、敘事表達:故事場景的視覺化構建
視覺化敘事是近年來廣受推崇的一種新聞敘事表達技巧,指用“鏡頭式”語言記錄和還原現場,構建故事的視覺化場景,讓讀者可觀可感,引起情感的共鳴。這篇通訊在敘事表達上充分運用了這一技巧,生動還原一個個新聞現場,讓讀者產生身臨其境的代入感。試舉幾例—“淋浴龍頭里噴出了熱水,習主席伸手接水,溫熱的水嘩嘩地打在習主席的手掌上,也濺濕了他的衣袖。” “那天天氣很冷,當看見大家只穿了冬常服時,習主席說,‘大家都沒穿大衣,我也脫了吧’,說著便脫下大衣,和官兵們一起合影。”
我們常說,細節是新聞故事中的最小單元,好的新聞報道離不開細節。但是,對于構建視覺化場景來說,僅僅抓住一般性的細節遠遠不夠,必須抓住那些能刺激讀者視覺感受、聽覺感受、嗅覺感受和觸覺感受的細微而具體的典型細節,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能體會到綜合的感觀刺激。比如,“溫熱的水嘩嘩地打在習主席的手掌上”“濺濕了他的衣袖”“說著便脫下大衣”。這幾個細節描寫就從視覺、聽覺、觸覺幾個方面刺激讀者感受,讓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產生豐富的閱讀體驗。
曾兩獲普利策新聞獎的美聯社特派記者莫林說:“一篇理想的新聞報道應該把讀者帶到現場,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聞到當時所發生的一切。”這啟示我們,講好新時代強軍故事,要善于構建視覺化場景,將鮮活的故事細節、幽微的情緒體驗與獨特的經歷感悟,盡可能減少信息損耗地傳遞給讀者,從而把故事講得生動自然、潤物無聲。
(作者單位:解放軍報社總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