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三多”:讓黨史傳播入腦入心
摘 要:主流媒體是黨史傳播的重要平臺。全媒體時代,主流媒體要多維度講好“紅色故事”,多方位打造“紅色品牌”,多層次筑牢“紅色陣地”,全面提高黨史傳播質效,讓黨史傳播入腦入心。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黨史傳播;路徑探析
主流媒體是黨史傳播的重要平臺。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給黨史傳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流媒體要深入分析新傳播場域下的特點規律,充分挖掘歷史寶庫,生產符合時代潮流的優質產品,積極創新黨史傳播形式與方法,壓實主體責任,全面提高黨史傳播質效,讓黨史傳播入腦入心。
一、深耕優質內容,多維度講好“紅色故事”
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是決定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所在。全媒體時代,黨史傳播不僅要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要跟上時代步伐,多維度講好受眾喜聞樂見的“紅色故事”。
堅定不移傳播正史。面對全媒體環境下復雜的信息場域,黨史內容的傳播不可控性增大,一些歪曲歷史、丑化英烈的雜音時有出現。比如,“戲說”江姐、狼牙山五壯士等深入人心的英雄,還有的打著“學術自由”“還原真相”的幌子,任意虛構、蓄意解構歷史事件……種種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進一步凸顯了正本清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主流媒體無論用什么方式傳播黨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定不移傳播正史。不能為標新立異失去原則立場講“黑史”,不能為嘩眾取寵信馬由韁講“野史”,不能以旁觀者心態講“貴黨史”,而要以對中國共產黨的深厚情感講好黨的光榮歷史。把中國共產黨是什么樣的政黨講清楚,把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講透徹,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讓正史成為廣大受眾的共識。
努力挖掘歷史寶庫。全媒體時代,受眾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主流媒體既要從宏觀視角挖掘歷史,也要從微觀視角發掘史料,從具體的人、事、物入手,見微知著,有血有肉地展現中國共產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事件,給受眾帶來鮮活生動的“歷史現場”。比如,2021年新華網推出的系列視頻“改變你我命運的那些瞬間”,講述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的那些關鍵時刻,“‘黨會’開到一半竟然搓起了麻將”“十幾塊銀圓竟然能救毛澤東的命”……小故事的貼近性和代入感,是該系列視頻的一大特色,一經推出就收獲了全網超30億的瀏覽量。由此可見,從認知規律來看,具體的、形象的知識更容易激發受眾群體的學習興趣,微觀視角的發掘無疑是符合這個規律的。
拉近與受眾距離。全媒體時代,偌大的地球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地球村”。傳播的本質不僅在于信息的交換,更在于關系的構建。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成功“出圈”,引發了廣大青年人“邊追劇邊學黨史”的熱潮,其成功秘訣就在于打破了時空局限,構建了黨史與當代年輕人之間的關系。該劇緊貼當下受眾審美情趣變化,注重年輕人的視角,讓年輕人更容易置身于革命先輩那個年代,去關注他們在年輕時如何“救中國”。這啟示我們,在黨史傳播中,要尋求歷史與當下的結合點,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利用好黨和國家、軍隊重大慶典紀念活動等時間節點,靈活運用時代語言、地域方言、網言網語、兵言兵語等,將紅色經典進行接地氣、有人情味的全新呈現,在受眾心中打下深刻烙印。
二、強化科技賦能,多方位打造“紅色品牌”
全媒體技術在信息傳播方面的廣泛應用,為黨史傳播提供全新空間。主流媒體應積極利用新技術創新黨史傳播方式,多方位打造“紅色品牌”。
堅持移動優先策略。全媒體時代的傳播陣地,移動端“小屏幕”以其現場感、即時感和無處不在的觸達率,呈爆發式增長,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黨史傳播吸引受眾的重要方式。比如,2021年5月,《解放軍報》報道了浙江省軍區充分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設“掌上課堂”引導官兵“云上學”的生動實踐。這一方式豐富了黨史學習的形式,進一步激活了黨史在全媒體時代的生命力,吸引了廣大官兵。這啟示我們,針對移動平臺個性化、時效性強的特點,主流媒體要充分發揮一次采集、多端推送的媒體矩陣優勢,根據受眾受教育程度、愛好、喜歡的信息接收方式等,區分不同的受眾對象,有的放矢,精準推送,增強黨史學習教育的到達率和精準度。
活用技術讓黨史“活”起來。近年來,不少權威主流媒體通過“VR+黨史內容復現”的技術呈現,開設網上“紅色云展廳”“紅色紀念館”等場館,讓黨員干部全景式參觀體驗革命戰爭場景,沉浸式感受我黨艱苦卓絕的革命史、斗爭史,成為黨史傳播模式的有益探索,廣受好評。同時,“4K+經典影像修復”技術也是一種有益嘗試。2021年5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啟動“黨史經典彩色重現—黨史經典影像素材4K/8K超高清修復工程”。該工程旨在對我黨各主要時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經典影像素材,特別是年代久遠的黑白影像,運用先進的4K/8K超高清彩色修復技術進行畫質增強、色彩還原,清晰真實重現重要歷史場景。這啟示我們,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傳播黨史,能讓黨史“活”起來。這值得軍隊主流媒體借鑒。
雙向互動增強教育效應。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黨史傳播如果只是傳者“聽我說”,傳播質效就會打折扣。這就要求主流媒體要強化互聯網思維,把“聽我說”和“我來說”有機結合,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多生產可視化、社交化、多語化的產品,并通過傳播中的留言、點贊、評論及時了解受眾的反饋,引發受眾的再傳播,有效實現傳者和受者評論互動、意見交流的“無縫連接”;另一方面,要走群眾路線,從新聞工作者充當小喇叭、黨員干部充當小喇叭到受眾充當小喇叭,打造“全員學黨史、全員講黨史、全員傳播黨史”的新格局,實現黨史傳播的效果最大化。
三、壓實主體責任,多層次筑牢“紅色陣地”
全媒體時代,黨史傳播面臨嚴峻挑戰,主流媒體要壓實主體責任,多層次筑牢“紅色陣地”。
加強審查監管。加強審查監管既是對傳播主體、傳播內容提出的規范性要求,又是在全媒體環境下營造良好黨史學習教育環境的重要舉措。面對新傳播場域下信息的高效生產,要依托大數據技術支持,建立關鍵詞檢索等智能化篩選審查機制,提高信息審查效率。要進一步完善人工把關制度,對傳播內容進行真實性審查與價值導向審查;要注重運用新技術新手段,助力人工審查把關?;要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管理辦法的完善,明晰主體參與的權力邊界、責任義務等,依法治理違法違規行為,確保黨史傳播在法治軌道上平穩運行。
完善評價機制。推動黨史傳播的內生動力來源于受眾。要發揮廣大受眾的力量,建立有效的評價體系,促進傳播主體健康發展。當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大部分仍是“主體-客體”的定向傳播模式,有待進一步規范黨員干部內部信息集中反饋或黨員干部自主向傳播主體的信息反饋和評價機制。要從創新黨史學習教育的反饋與評價方式入手,充分利用好各媒體平臺開設的黨史學習教育欄目,通過設置黨史學習教育專題討論話題、黨史學習教育征文等,拓寬黨員干部參與渠道,積極收集反饋,引入黨員干部活躍度、互動程度、群體維護力度等評價因素,推動全媒體環境下黨史學習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優質隊伍。優質的傳播隊伍是提高黨史傳播質效的重要保證。一方面,要向基層傾斜,抓業務能力培訓,提高新聞工作者對互聯網規律的把握能力、對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對新媒體的使用能力、對網絡安全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抓文化陣地建設,強化基礎保障,做好資源整合和項目統籌,推進基層廣播站、文化站等文化陣地建設,為宣傳工作隊伍搭建更多交流平臺,努力打造生機勃勃的宣傳工作氛圍。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
責任編輯:姜興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