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融媒矩陣 軍事記者

主管單位 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

主辦單位 解放軍報社

編輯出版 《軍事記者》編輯部

主  編 張和蕓

副  主  編 楊慶民

文字編輯兼責任校對 唐曉詩

美術編輯兼發行編輯 倪曉麗

美術編輯兼校對編輯 周敏君


本刊顧問

袁永軍  ??冷 梅 陳國權

陸紹陽 陳昌鳳  ?趙云澤

隋 巖 ???廖燕靈 丁玉寶

趙貴存  ??顧寶祚  鄒維榮??

肖一沙 ? 劉紹勇  ???濮端華

?陳 飛


印  刷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總發行處 北京報刊發行局

國內統一刊號 CN11-4467/G2

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 ISSN1002-4468

國外發行代號 M6261

本刊代號 82-204 

發  行 全國各地郵局

出版日期 雙月15日

每期定價 12.00 元

本刊地址 北京市阜外大街 34 號

郵政編碼 100832

發行電話 010-66720796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印裝有誤?負責調換)

博觀約取:以微小凸顯宏大與深遠——著名戰地記者李莊新聞實踐給予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作者:曾?嘉

摘?要:著名戰地記者李莊擅長新聞特寫,其作品現場感強、富含情感、思想深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等新聞名篇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李莊的新聞實踐啟示新聞工作者要博觀約取、學會思考,努力用切近的筆觸把讀者帶到現場,用熾熱的感情來撥動讀者的心弦。

關鍵詞:新聞特寫;李莊;博觀約取;現場感

李莊一生從事新聞工作,是中國共產黨教育培養的老一代新聞工作者,曾任人民日報社總編輯。他先后三次入朝,是最早奔赴朝鮮前線采訪的中國記者,是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國記者團副團長……李莊擅長新聞特寫,其作品現場感強、富含情感、思想深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等新聞名篇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李莊的新聞實踐啟示新聞工作者要博觀約取、學會思考,努力用切近的筆觸把讀者帶到現場,用熾熱的感情來撥動讀者的心弦。

一、李莊善于從微觀上描寫戰爭,特寫是其擅長使用的新聞報道武器

李莊的軍事新聞報道善于從微觀上描寫戰爭進程、戰爭場景以及戰爭雙方的情況。

新聞特寫是作者深入新聞現場采寫、用類似電影特寫鏡頭來反映事實的一種現場感較強、篇幅較短小精悍的新聞體裁。李莊對此進行了有益嘗試。比如,《殲敵老虎嘴》,他用兩千多字的篇幅,細致傳神地記錄了八路軍某中隊對日寇的一次伏擊戰,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經其事。類似還有《強襲柳溝》《第五連》《解放魯仙》《復仇的火焰》等。這些新聞特寫將筆尖聚焦于具體、細微,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人物形象豐滿、故事情節生動。

李莊的上述新聞特寫,最大的特點是注重截取新聞事件或人物事跡的某些橫斷面,最大限度地呈現新聞事實諸要素中最有意義、最有影響的要素或片段,將其新聞價值、新聞主題寓于這些典型片段中。后人評價說“作品的新聞性、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生動、細膩的新聞敘述方式改變了有的戰地報道存在的單調、僵化、枯燥乏味的狀態。”

縱觀李莊一生的新聞實踐,其在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均發表了大量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其中不少是新聞特寫。抗日戰爭時期,他采寫的《在保衛大武漢的緊急聲中紀念魯迅先生》《敵后三月》等作品,積極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映太行根據地軍民抗擊日寇的戰斗生活;解放戰爭時期,他寫下《為七百萬人民請命》《真理的勝利》等報道,憤怒譴責國民黨給黃泛區人民帶來的災難,熱情謳歌晉冀魯豫軍民的戰斗生活;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深入朝鮮戰場第一線,先后發表了《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被人們歡呼“萬歲”的部隊》等大量作品,反映中朝兩國軍民共同保家衛國、抗擊侵略者的光輝事跡、革命豪氣和崇高精神。這值得軍事記者借鑒。

二、李莊注重用特寫見證歷史,其名篇《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

新聞書寫歷史。李莊注重用特寫見證歷史,其新聞特寫《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被業界稱為中國新聞史上的不朽名篇。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李莊在中南海懷仁堂會場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他用充滿激情的筆墨寫下《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等新聞特寫。

“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李莊用毛主席的這一莊嚴宣告作為標題,并在開頭就還原這一歷史性鏡頭:“‘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毛主席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詞中說:‘我們團結起來,以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內外壓迫者,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具有世界性長久深遠的影響力,它入選了2007年德國《圖片報》組織的“沒有被德國人忘卻的歷史名言”評選活動。這充分說明了李莊的新聞敏感性。

緊接開頭,李莊這樣承接:“這是人民民主新中國開基立業的盛典。這個盛典是1949年9月21日,在人民首都北平舉行的。毛主席宣布這個盛典正式開幕,樂隊立即奏起《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禮炮在會場外隆隆齊鳴。這是勝利的聲音,我們在艱苦的斗爭中深深地懂得,勝利是不容易得來的。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二十八年,人民解放軍建立了二十二年,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領導全國人民,和國內外的敵人艱苦地戰斗著。這二十多年,使青年變成中年,中年變成老年,多少烈士為革命而英勇犧牲了,但是,人民終于勝利了,打出了一個人民民主的新中國。”一整段文字,濃墨重彩揭示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

新聞特寫對所報道的事物,在時間上一般求其“短暫的一瞬”,盡量詳盡地展現“這一瞬”與新聞事件相關的有意義的細節。《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一文僅有1842字,卻專門用了一段來寫會場環境:“人民把會場布置得樸素而壯麗。會徽后面襯著杏黃色的幕布,在中國,這種顏色是象征莊嚴與偉大的。會場照明全用水銀燈,一個接著一個,兩廊下排著紅色宮燈。新華門油漆一新,鮮紅奪目,兩邊豎著八面紅旗。門下掛著巨大宮燈。”這段細致的描寫是為后文作鋪墊:“這一切,都給人們一種富有生命力的印象。中華民族本來是富有生命力的民族,過去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束縛著不能發展,現在真正解放了,相信不要很多時候,新中國就會建設得很好。”這種筆法,李莊用得很多。

景與情、情與思的高度融合,在特寫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啟示我們,優秀的新聞特寫總是在事件中富含情感,在情感中蘊藏深邃思想,總能用作品中的熾熱感情來撥動讀者心弦。這也是李莊作品至今熠熠生輝的重要原因。

三、李莊的新聞實踐啟示軍事記者,要學會“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

研究李莊新聞特寫的人有一個普遍認知,很多記者雖然也在新聞現場,但其特寫卻沒有抓住真正的價值,更沒有做到古人講的“博觀約取”。究其原因,在于很多作者沒有“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盡傳精神”。

對于如何“借”,李莊的新聞實踐給予了答案。清代史學家、方志學家章學誠說過“學貴博而能約,未有不博而能約者也”。新聞特寫選取展現的是“約”,但沒有博就沒有約。對于記者來說,“博觀約取”有兩層含義,一是在新聞現場確定寫作對象時要能夠“博觀約取”;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先做到“博觀”,到了新聞現場才有可能做到“約取”。正如魯迅先生教導青年作家:“選材要嚴,開掘要深”“若作者的社會閱歷不深,觀察不夠,那是無法創造出偉大的藝術品的……故對于任何事物,必須觀察準確、透徹,才好下筆。”只有生活儲備十分豐厚,寫作時才能取精用宏。

李莊給予我們的啟示遠不止這些。他說記者要成才,需要下苦功夫,他退居二線以后仍然堅持讀書、看報、寫作,他寄語年輕人要多讀書,說:“在報館工作知識越多越好,你們年輕人有時間要多讀書啊。”他學生時期曾經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外文學名著,戰爭年代條件艱苦,對于僅有的幾本理論書籍,“幾乎達到死啃硬讀的程度”。李莊強調不認真學習理論就不能提高工作質量,說“學習不是瀏覽,必須反復、咀嚼、回味、消化,了解精神、實質”,就像宋代朱熹曾經說的:書之精華,“猶如數重物色包裹里許”,須要一重重剝開,“去其皮,見其肉;去其肉,見其骨;去其骨,見其髓。”明白了“皮、肉、骨、髓”之所在,方能心中有數,取其精髓,正如李莊告訴我們的“當記者不能只是就事論事,更重要的是學會思考”,這可能是我們今天重讀他的新聞名篇,在提升我們業務能力層面的意義之一。

(作者單位: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張和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