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受眾:讓時政微紀錄片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提高全媒體時代時政微紀錄片傳播質效的思考
摘?要:全媒體時代,微紀錄片已成為主流媒體發布時政新聞的報道形態之一。本文結合當前主流媒體時政微紀錄片傳播實踐提出,通過報道視角、敘事語態、情感表達等多維度創新傳播,讓時政新聞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關鍵詞:時政新聞;微紀錄片;創新傳播
全媒體時代,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應時而生,受眾對輕量化、碎片化、多元化媒介的選擇偏好愈發凸顯。作為短視頻的一種特殊形態,微紀錄片因其短小精悍且凸顯人文性、藝術性等鮮明特點,成為主流媒體發布時政新聞的報道形態之一。本文結合當前主流媒體時政微紀錄片傳播實踐提出,通過報道視角、敘事語態、情感表達等多維度創新傳播,讓時政新聞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一、時政微紀錄片創新傳播的必要性和需要堅持的原則
時政微紀錄片是時政新聞的可視化表達手段之一,既可以傳遞重要的時政信息,又能滿足當下受眾的視聽需求,讓時政“硬新聞”傳播實現深度與溫度并存。
時政微紀錄片創新傳播的必要性。一是“硬新聞”實現“軟著陸”的需要。時政新聞的政治性、專業性、嚴肅性較強,涉及重大理論和大政方針等嚴肅話題的發布,需要兼顧不同受眾對象。主流媒體對時政微紀錄片的探索實踐,可使“硬新聞”實現“軟著陸”,讓時政新聞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二是順應全媒體時代發展的需要。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新聞話語權不再被媒體所壟斷,以短視頻為代表的微傳播正在改變并重塑著媒介生態環境,時政微紀錄片成為主流媒體創新融合發展的一個突破口。三是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需要。面對網絡上的海量即時信息,受眾也會產生閱讀疲勞,對“深厚專”的時政新聞需求正在攀升。時政微紀錄片不僅能滿足受眾信息需求,實現內容的生動呈現、深刻表達,還能夠產生“長尾效應”,提升受眾的參與感。
時政微紀錄片創新傳播需要堅持的原則。一是堅持熱度和尺度相統一。時政微紀錄片要把握正確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堅持熱度和尺度相統一。既要以故事化、生活化、趣味化的表達方式軟化“硬新聞”,又要守好時政新聞的邊界底線,不能為了追求熱度流量偏離了自身媒介定位和新聞語境。二是堅持內容和形式相結合。時政微紀錄片要堅持厚重的內容和生動的形式有機結合,兩者不能顧此失彼,因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創新而忽略內容本質。主流媒體要有針對性地選擇題材和平臺,依托重大節慶日推出主題聯名作品,持續吸引流量,實現各終端綜合傳播效果最大化。三是堅持局部與整體相呼應。時政微紀錄片要堅持局部與整體相呼應的原則,先以微小主題為切口,抓住受眾網頁瀏覽的“3秒法則”,在短時間內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再轉換敘事步調,將宏大主題娓娓道來,從而實現精準捕獲、有效傳播。
二、時政微紀錄片創新傳播需要遵循的規律
全媒體時代,隨著新技術的廣泛應用,短視頻的生產傳播也在加速變革。主流媒體要從報道視角、敘事語態、情感表達上守正創新。
以“小微切口”反映宏大主題。作為宣傳發布國家新近要事的重要形式,時政微紀錄片正逐步摒棄灌注式、單向宣講方式,用同期聲代替畫外音,以小切口深入大主題,用小細節凸顯大情懷,讓立意深遠、主題宏大的時政新聞充滿故事感、人情味。以央視推出的時政微紀錄片《人民就是江山》為例,片中選取大量緊貼人民生活的真實場景,包括受訪群眾的方言口音、生活用具、穿著服飾等,重點以“人”為表現對象,將我黨為人民辦實事的實踐歷程轉化為一個個“好故事”。習主席的原聲作為同期聲貫穿始終,表達了百年大黨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人民領袖對人民的真摯情感,帶給受眾親切溫暖的感受,深入淺出,提升了傳播效果。
以“平民語態”擴大傳播范圍。微紀錄片受眾范圍廣、觸達終端多、互動頻率高,其將鏡頭聚焦人民,以“平民語態”創作具有感染力的產品,能夠擴大傳播范圍。一方面,采用多主體輔助表達手法。央視制作的時政微紀錄片《習近平的文化情緣》中《鷺島瑰寶》一集,邀請多位不同年齡的文保工作者,從親歷者的視角講述鼓浪嶼的標志性建筑八卦樓修繕保護的艱辛歷程,減少由大量敘述性旁白帶來的距離感,讓受眾切身感受到習主席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突出受眾個體情感表達。新華社推出的時政微紀錄片《共產黨人的幸福》,通過微觀個人境遇變遷的全新視角,詮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讓受眾對共產黨人的幸福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體會。
以“虛實結合”打造沉浸式體驗。全媒體時代,時政微紀錄片借助人工智能、虛實結合的空間營造等手段構建沉浸式敘事環境,讓受眾在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的交融體驗中完成從感官震撼到思維認同的轉化。新華社推出的首部新聞互動微紀錄片《她的故事,“觸”處動人》運用了互動視頻技術,讓受眾自主選擇劇情,大大提升了受眾的參與感;國家廣電總局策劃生產的全景式微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以“技術+藝術”的敘事方式,運用裝置藝術、XR等前沿技術,將特定劇情與紀實故事有機交融,讓古今農作人在預設的情境中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幫助受眾在思想碰撞中尋求幸福的答案。
三、時政微紀錄片創新傳播需把握的著力點
全媒體時代,時政微紀錄片要克服體量不足的短板,找準創新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堅持轉變理念、內容優先、多元融合,提高傳播質效。
轉變理念,提升社會效益。時政新聞因其“高大上”的特點,給人“板著面孔”的固有印象。全媒體時代,時政微紀錄片想要贏得受眾特別是年輕人的喜愛,主流媒體就要轉變理念,精準對接受眾需求,提升社會效益。人民網在抖音、B站等社交平臺開設官方賬號以來,發布的時政新聞屢次火出圈,其成功之處在于以用戶思維指導內容生產,為解決社會問題“鋪路搭橋”,既收獲了流量,又憑實力“圈粉”。由此可見,主流媒體不僅是宣傳發布新聞資訊的平臺,還可以擴展為受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平臺,整合優質資源為公眾建立起“媒體+X”一體化服務窗口,為治理社會問題提供有效途徑,更好發揮輿論引導、服務群眾、服務社會的作用。
內容優先,塑造品牌形象。當前,微紀錄片正處于質的提升階段,只有提高內容品質,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短視頻市場收獲穩定流量。比如,新華社推出的微紀錄片專欄《國家相冊》,收藏了1892年以來的國家珍貴歷史影像,為受眾上了一堂生動的國史教育課。該專欄憑借精良的制作和深遠的教育意義形成了品牌效應,被國家圖書館永久館藏。這啟示我們,主流媒體要建立內容標簽,充分解讀重大時政活動背后的主題深意,讓受眾形成獨家品牌印象;要明確品牌定位,或追求時效,或深挖內容,或多集連載,滿足不同受眾的信息需求;要提高品牌知名度,通過提升播出平臺覆蓋率、提高受眾參與度等形式,擴大品牌知曉率。
多元融合,創新視聽編碼。隨著“網生一代”逐漸成為網絡視聽用戶的主體,時政微紀錄片更需要在多元融合上發力,創新視聽編碼,做出新意與深意。比如,中國文物報社出品的微紀錄片《烈火,鮮血與旗幟》采用“動漫+文物片”的形式,呈現中國人民革命歷程中重要的事件、轉折點等瞬間,片中斯諾與周恩來第一次會面的場景令網友直呼“八分鐘不過癮”。實踐證明,流行元素與家國大事的巧妙融合,既能夠吸引年輕受眾的注意力,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具有深厚內涵的新聞信息。主流媒體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立足品牌意識,及時捕捉受眾興趣點,將說唱、動漫、角色扮演、沙畫等形式應用到時政微紀錄片制作中。
參考文獻:
鄒菲,周舟.“三個需要”:讓時政類短視頻鮮活呈現[J].軍事記者,2022(05):07-09.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責任編輯:唐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