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小城,因為一位英雄而聞名;一位英雄,因為一座小城而不朽。
這座小城,名字叫舒蘭市,位于吉林省的中北部。這位英雄,名字叫周昆訓,生前為舒蘭市人武部上校政治委員。
今年8月,舒蘭地區發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山洪,作為指揮員的周昆訓,在率領民兵執行抗洪搶險救災任務中英勇犧牲。
他用46歲的寶貴生命,踐行了“吾將吾身獻吾黨”的莊嚴承諾,在白山松水間書寫著大愛人生。
近日,記者走進舒蘭市,走進這片周昆訓烈士為之獻身的熱土,追尋這位抗洪勇士的壯美之舉。
一馬當先沖鋒——
“越是艱難處,越是考驗時”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8月1日起,舒蘭市遭遇有歷史記錄以來最強降雨。
汛情就是命令。舒蘭市人武部第一時間組織民兵備勤,及時協調軍地將防汛物資、救災設備送達一線,為執行抗洪搶險救災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8月3日10時許,金馬鎮拉林河流域險情告急,出現20米決堤、多處管涌,上千名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將防汛應急響應級別調整至一級。
接到指令后,周昆訓和人武部部長潘衛輝迅即指揮調度民兵應急力量趕赴一線展開搜救和開挖溢洪道。
“楊指導員!你帶領二排在這里裝卸物資,由你全權負責,保持通訊暢通,遇有情況隨時溝通。”
“一排長!帶上你的人,拿好物資器材馬上跟我上大壩,主要任務就是尋找和疏散受困群眾。”
這一天,周昆訓與潘衛輝分兵把口,頂著狂風暴雨,指揮民兵裝卸防汛物資25噸,在齊腰深的泥水中封堵決口30余延長米,緊急搶修險工險段130延長米,配合當地政府轉移疏散群眾2000余人。
看到大多數群眾已經轉移到安全地帶,周昆訓稍微松了口氣,決定留下熟悉情況的同志繼續值守疏散群眾,其余人員撤回市區集結地域待命。
勞累一天的周昆訓返回民兵備勤點不久,23時許又接到前方消息,霍倫河、珠琦河超出警戒水位,即將迎來新的洪峰。于是,他放下端起的盒飯,迅即登上指揮車,與副部長賀慶分頭帶領民兵前往新的任務區。
臨走時,周昆訓還檢查了一下賀慶穿的救生衣,叮囑他“一定要注意安全,先摸清情況,不要冒進。”
路上,周昆訓與賀慶通電話,還在叮囑賀慶要熟悉好路況,遇有緊急情況務必果斷處置。
4日凌晨1時50分許,賀慶帶民兵分隊因道路毀損無法到達指定任務地點,周昆訓指示他先把人員車輛停靠在安全地域,并立即向軍分區報告,等待上級指示。
沒想到此次通話之后,周昆訓的電話再也無法接通。
此刻,周昆訓乘坐的指揮車突遇洪流,導致車輛失控、漂移、側旋墜入水中。危急時刻,周昆訓果斷指揮駕駛員丁文龍棄車避險。
“我們的車剛開到七里鄉慶安屯,突然感覺洪水像一堵黑墻從側面蓋過來,把整個車子推了出去,我當時都懵了!”回憶當時的場景,丁文龍仍心有余悸。
緊急時刻,前排車窗打開了一個小口,右后車窗也打開了一半,剛好夠一個人爬出去。
“我會游泳,不要管我!”、“趕緊脫掉上衣,減輕負擔,往邊上游!”生死關頭,坐在后排的周昆訓一把拉住丁文龍,使勁將他推出車窗。
周昆訓和丁文龍協力爬出車窗的一剎那,洪水便淹過車頂。丁文龍正想去拉周昆訓,一個波浪打來,兩人便被沖散了。
濁浪洪流中,一沉一浮的丁文龍抓住了一棵柳樹……最終幸運獲救,而周昆訓卻再也沒能回來。
46歲的生命,在這一刻化作了永恒!
英雄的壯舉只是一瞬,凝聚著卻是崇高的品格和精神。
整理烈士遺物時,工作人員發現周昆訓的學習筆記本中,赫然寫道:“越是艱難處,越是考驗時;越是盡責后,越有幸福感。”
這鏗鏘有力的話語,無不生動展示了周昆訓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迎難而上的頑強毅力和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
周昆訓烈士(右三)生前在抗洪搶險救災一線了解情況。(攝影/李國標)
吉林軍分區組織民兵在抗洪搶險救災一線疏散轉移群眾。(攝影/孫有權)
吉林軍分區組織民兵奔赴抗洪搶險救災一線。(攝影/孫有權)
一心一意為民——
“我是軍人,我是守護者”
聽到周昆訓烈士追悼會召開的消息,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丁文龍提前出院。丁文龍來到追悼會現場,他“撲嗵”一聲跪倒在周昆訓烈士的靈前,連磕三個響頭。
“如果生命能夠交換,我寧愿今天躺在這里的是我。”丁文龍淚流滿面,幾度哽咽。他永遠忘不了,如果沒有周政委的那最后用力一推,可能自己也沒命了。
回想周政委的最后時光,丁文龍忍不住眼淚往下落。要知道,已經連續奮戰15個小時的周昆訓格外疲憊,但他還仍然牽掛著下游金馬鎮的群眾安危。
“目前整體情況很不樂觀”、“被困群眾始終聯系不上”……周昆訓一上車,就揮手示意丁文龍立刻出發。
丁文龍駕駛指揮車奔赴金馬鎮。周昆訓一邊焦急地向窗外觀察,一邊向軍分區反饋最新情況。
“那天晚上,政委一直叮囑我慢慢開,不著急……”丁文龍知道,周昆訓雖然嘴上這么說,但從他的表情動作中看得出他非常焦急、非常關心群眾是否安全撤離了。
周昆訓失聯后,軍地組成聯合搜救力量,軍人、民兵、公安干警和群眾,能派出的人員都派出去了;直升機、無人機、工程車、橡皮艇……能用上的裝備都用上了,對失蹤區域方圓10余里展開立體式大搜救。
大家都在呼喚著同一個名字,期待奇跡發生。遺憾的是,最終等來的是周昆訓犧牲的噩耗。
英雄壯舉,山河動容。正如周昆訓在筆記本中寫道:“我是軍人,我是守護者。”
周昆訓喜愛書法。他生命中最后一幅書法習作,蒼勁有力地寫著“軍民同心協力 共守舒蘭安寧”12個大字,字幅內沒有落款,下角綴著4個小字:加油福佑。如今,習作已成遺作。
我們不知道,參加抗洪搶險伊始,周昆訓是否想到過會這樣結束46歲的人生;但我們能夠想到,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定會義無反顧、挺身而出,用生命守護生命。
一心為了人民的人,人民永遠銘記在心。
“致敬逆流前行的勇士”、“緬懷戰友,致敬英雄”……一張張卡片上樸素真摯的留言,寫滿舒蘭人民對周昆訓的崇敬和不舍。許多前來悼念的社會各界群眾,把黃白鮮花擺滿了人武部的門前。
人武部政治工作科文職干事李云鵬告訴記者,周昆訓犧牲后的那一周,每天都有群眾陸續前來獻花,有的人在外地,為了表達哀思,特意在網上訂好鮮花讓外賣員送過來。
獻花現場,剛剛從抗洪一線返回的退役軍人屈雷宇,也給英雄獻上了一束花。他曾經是周昆訓的戰友,得知舒蘭汛情和周昆訓失聯后,第一時間驅車從外地趕來,加入到搜救隊伍中。得到周昆訓犧牲的消息,他強忍悲痛,依然申請加入到搶險救災的民兵分隊里。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對烈士最好的告慰,就是傳承英雄的精神,勇往直前,接續奮斗。
從8月6日起,舒蘭市各個水庫、主要河流水位開始回落,保持在安全運行水平。舒蘭市軍地合力積極組織各方面力量,持續開展道路搶修、人員安置、過水村屯消殺、雨情水情監測等工作,加速推進受災群眾生產生活秩序恢復。
守江河安瀾,護百姓無虞,是對英雄的最好紀念,也是對世人的巨大激勵。記者站在泥水覆蓋的鄉村路上,看到一列列民兵隊伍走過,繼續他們的救援任務。這時,身邊有人提醒,“這條路,周昆訓也走過……”
周昆訓烈士生前在舒蘭市第一中學作國防教育課輔導。(攝影/李云鵬)
周昆訓烈士(右一)生前歡送即將入伍的新兵。
一往無前奮斗——
“上校扛上肩,責任大如山”
周昆訓犧牲后,人們發現他犧牲前一天準備好的交班會材料,第一條就是:“做好抗洪救災工作,根據前期情況抓好針對性準備,確保更加及時有效地執行任務。”
這份再也無法部署的工作,成了周昆訓用生命踐行使命的最好注解。
回首一年前的2022年5月,周昆訓就任舒蘭市人武部政委的第一天,在筆記本中寫了這樣一首小詩——
《舒蘭,你好》:從軍二十九,今日到舒蘭;履職人武部,工作待從頭;上校扛上肩,責任大如山;小城有山水,心中存天地;學習做學生,不聞窗外事;待到初有成,武裝舒蘭城。
上任以來,周昆訓主動向部長請教、向兄弟單位借鑒、向領導戰友學習,很快打開了工作局面。人武部的政治建設、練兵備戰、民兵訓練、兵員征集等重點工作開展有條不紊,許多矛盾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他錨定“四鐵”人武部目標,大力加強戰斗精神培育,持續改進訓風考風,狠抓民兵應急分隊建設。
他走遍轄區20個鄉鎮(街道),摸清26家重點編兵單位潛力底數,牽頭建立軍人軍屬法律援助工作站,開展國防教育進校園活動,協調出臺系列擁軍惠軍政策……
他針對民兵“類型多,差異大,既有工人又有農民,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實際,通過開展走訪調研、學習先進等方式,充分運用“五小”、“五評”等多種教育形式,有效激發了民兵參訓和工作熱情。
“用好舒蘭紅色資源、發展紅色經濟、促進群眾增收”、“扎實開展青少年國防教育”……當選市人大常委后,周昆訓認真傾聽基層和群眾心聲,積極為舒蘭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并組織民兵參與駐地鄉村振興和社會維穩等工作。
“周政委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軍味十足,話不多但樸實無華,特別接地氣;聲音不高,但鏗鏘有力,思維清晰敏捷,沒一句空話套話。”舒蘭市北城街道武裝部部長白麗麗說。
周昆訓犧牲后,白麗麗含淚寫了一首小詩紀念:“滂沱暴雨襲舒城,身先士卒救蒼生。舍生忘死終無悔,乾坤華夏留英名!”
這是一段跨越千里的悲慟!
8月15日清晨,吉林省舒蘭市殯儀館廣場,人們神情悲切,向英雄周昆訓作最后的告別。許多舒蘭市民自發前往英雄犧牲的地方,緬懷烈士,寄托哀思。
8月16日下午,跨越近2000公里,烈士的骨灰榮歸故里——河南省確山縣。高速路口、街道兩旁、陵園門前,當地干部群眾手捧菊花,迎接忠魂歸來。
8月17日上午,數千名群眾從四面八方趕到竹溝革命烈士陵園,送烈士最后一程。儀式現場,不少烈士生前戰友從全國各地趕來,他們告訴記者,周昆訓同志的離去令人痛惜,他們將化悲痛為力量,向周昆訓同志學習,為人民幸福安康努力奮斗。
“是你把父老鄉親高高舉起,是你把生死度外深情演繹,壘成堤壩的還有你的身軀。我又見到你,最親的是你,最可愛的人還是你。”吉林大地,一首《我又見到你》唱得蕩氣回腸。
社會各界群眾在吉林省舒蘭市殯儀館送別周昆訓烈士。(攝影/王嘉楠)
一片丹心向黨——
“為黨盡責,是一生的事業”
忠魂不泯,山河永念。
周昆訓走了,但鮮紅的黨旗不會忘記!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牢記職責使命,義無反顧,以生命守護生命!
周昆訓出身于紅色家庭,生長于紅色沃土。他的家鄉不僅是紅色革命老區,也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的故鄉。
周昆訓的爺爺周景純1947年參加革命,被錯誤打成“右派”平反后,唯一的要求就是“恢復黨籍”;他的大伯周成毅參加抗美援朝回國后,主動報名參加抗旱救災,不幸犧牲。
在紅色家風熏陶下成長,周昆訓1994年如愿參軍入伍,1999年光榮入黨。從普通一兵,到飛行大隊教導員;從干休所參謀,再到人武部政委,周昆訓始終不忘黨員本色,不辱軍人使命。
而今,作為家族第三代軍人的周昆訓,更是把46歲的寶貴生命獻給了黨的事業,用生命踐行了“組織入黨一生一次,思想入黨一生一世”的諾言。
“為黨盡責,是一生的事業”、“吾將吾身獻吾黨”、“每名黨員把責任與擔當銘刻在心,時時勿忘、久久踐行。”這是周昆訓記在今年主題教育筆記本中的感悟。
一句句、一行行,字里行間表達的是對黨的絕對忠誠、對強軍事業的高度負責、對人民的無限深情。
“那段時間,周政委天天忙到凌晨。”賀慶回憶,今年6月市里作出防汛部署后,周昆訓從氣象部門了解到今年降水量偏多等情況,便深入一線勘察,制訂抗洪搶險行動方案,將轄區救災力量在地圖上逐一標記。接到汛情預警信息,他和人武部的同志迅速集結民兵組織備勤,隨時準備出動。
在清理烈士的遺物時,省軍區、軍分區和人武部的同志都沒想到,周昆訓的內心世界會如此純潔、純真、純粹。他的每一個政治理論筆記本,都在扉頁上寫著“思想上的清醒,政治上的堅定”。
“楊靖宇是我最崇拜的人,家鄉出了這么一位英雄,我非常自豪,我一直以他為榜樣。”在吉林省長春市,周昆訓曾和楊靖宇將軍之孫馬繼志見過一面,表達了對楊靖宇的崇敬之情。
從網絡上知道周昆訓犧牲的事跡后,馬繼志告訴記者:“我現在想說,家鄉出了周昆訓,我也很自豪。他和我爺爺一樣,都是信仰之心堅如磐石,為了理想和信念舍生忘死的人。”
周昆訓犧牲后,吉林省軍區黨委批準周昆訓同志為烈士,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周昆訓同志“吉林楷模”榮譽稱號,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黨委追授周昆訓同志為優秀共產黨員、“新時代最美國動人”,追記一等功,并在國防動員系統部署開展向周昆訓同志學習活動。
“向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致敬!”“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這就是中國軍人的模樣!”……連日來,周昆訓英雄事跡經媒體廣泛宣揚后,引起全社會熱烈反響,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哀悼和敬意。
巍巍長白山,滔滔松江水,見證著一名新時代革命軍人的赤誠與擔當。
也許時間可以改變記憶,歲月可以改變山河,但周昆訓用生命譜寫的忠誠之歌將被永遠傳唱。
(本文采訪中得到楊明月、李秉宣、王兆貴、關勝男、張迪等大力支持,特此致謝!)
社會各界群眾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革命烈士陵園送別周昆訓烈士。(攝影/王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