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張碩 發布:2024-07-01 07:10:20
悠悠赤子心 漫漫探月路
■徐斌如
嫦娥六號帶著“廣寒宮”的“土特產”回家了!許多人都在等著它、盼著它。
6月25日下午,文昌航天發射場高壓變電站里,供電系統負責人陽衡東剛頂著日頭返回調度中心值班室,手機就收到了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月壤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成功著陸的新聞。
陽衡東今年45歲,因為他在航天發射場供配電領域深耕20余載,是專業內的權威人士,大家都習慣叫他“老陽”。
航天發射,供電先行。從火箭和航天器運抵發射場開始,測試、總裝、加注等關鍵環節都依賴優質電能保障作為先決條件,廠房里各種精密儀器設備都依靠供電系統不間斷輸送電能,環境溫度濕度的控制也離不開電能保障。
從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至今已20年。從西昌航天發射場到文昌航天發射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老陽參加過探月工程至今歷次發射任務的供電保障工作。
從5月3日發射升空,到今天帶著“土特產”回家,“嫦娥”這次太空“出差”整整53天。
任務成功,老陽這顆心終于落進肚子里。他上次這么激動,還是嫦娥六號著陸器在月球背面用機械臂舉起五星紅旗的那一刻。這則新聞視頻,老陽看了一遍又一遍,臉上露出自豪和欣慰的笑容,就像看到自家孩子展開獎狀一樣。
一路走來,“嫦娥”好似與老陽相識已久、相伴前行的老朋友。與探月工程同行的日子里,陽衡東堅守著一顆赤子之心,與千千萬萬航天人共同見證著中國航天邁向深空的堅實步伐。
文昌航天發射場供電系統負責人陽衡東巡線途中用望遠鏡觀察場區外的高壓架空線。李汶駿攝
涼山雪
“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
“我和‘嫦娥’結緣,是在西昌大涼山。”陽衡東的思緒回到了27年前——
1997年冬天,顛簸的大巴車上,陽衡東望著車窗外連綿的雪山出了神。這個湘伢子是第一次見到這么美麗的雪山。
那時的他并不知道,就在幾個月前,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剛剛發表了《我國月球探測技術發展的建議》。那時的他更沒有想過,自己今后會與遙遠的月球有這樣奇妙的交集。
正式成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一名航天工作者后,陽衡東印象最深的除了大涼山的雪,就是機房里那一沓沓讀不完的圖表。
那個年代,發射場采取的電能質量監測方式還很傳統。崗位操作手陽衡東每天都要為機房里的檢測儀器校準調零:等指針式電壓記錄儀在紙上畫線形成圖表后,再進行人工判讀、記數和分析。
一本本厚厚的手寫數據記錄本,就像大樹的年輪,記錄了大涼山深處這座航天發射場的能量流轉,也見證了航天人澎湃不息的熱血。
2003年,西昌發射場推進老舊設施升級改造工作。當時,歷經幾十年風雨的三號塔架片區存在電路老化、設備銹蝕等問題,是重點改造項目,急需擴充人才力量。在外學習兩年、具備電工基礎的陽衡東,向黨支部寫下“請戰書”,主動要求參與到任務中來。
看到老舊泛黃的圖紙和斷開的線路,陽衡東感覺自己仿佛踏上了一個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真實“戰場”。
牽頭負責供電系統改造的助理工程師梁星馳是強電專業出身,知識儲備扎實,干事創業勁頭特別足。在他帶領下,團隊不分寒暑晴雨,緊鑼密鼓推進設備升級改造工作。
白天,陽衡東跟著大家爬線桿、鉆地道、摸線路;晚上,他又加班寫材料、編文書、研讀相關文獻書籍。在梁星馳的指導幫助下,陽衡東厘清了一摞摞電路圖紙之間的邏輯關聯,能快速識別關鍵線路和控制邏輯。
智能化電能監測、終端顯示、篩取數據……飛速發展的科技為航天事業賦能的同時,也給陽衡東帶來巨大的挑戰與機遇。
“我真是趕上了好時候!”懷揣著干好航天供電的初心,陽衡東埋頭苦干,快速成長為發射區供電崗位骨干。
西昌月
“探月任務的名字真動人、真貼切”
在陽衡東和同事們埋頭苦干的同時,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
得知自己參與改造的三號塔架要助力“嫦娥”飛天,陽衡東非常激動:“探月任務的名字真動人、真貼切!”
走上供電崗位后,陽衡東一直住在發射區點號。清晨,宿舍大門好像一幅取景框:遠處,大涼山層層疊疊,一入秋便早早白了頭,座座雪山圣潔美麗。
同陽衡東一起在發射區負責地面供電設備的,還有同事薄愛山和姜希征。“那時候的設備檔案,都是我們3個人手寫的。”陽衡東認為,無論設備設施如何先進,人始終是決定性因素,要想真正把設備管理好、維護好、使用好,就必須把設備當朋友,真正去了解它們的脾氣、習性。
3個人為每臺地面設備建立履歷、臺賬,全周期記錄它們從投入使用到壽命結束所經歷的任務、測試、故障。后來,這些手寫的資料成為崗位操作手熟悉掌握設備的重要數據。
嫦娥一號任務,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升級改造后執行的一項重要發射任務。2007年10月24日,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那天晚上,陽衡東特意拉開宿舍的窗簾。他躺在床上,遙望夜空。此刻,38萬公里之外的那輪秋月,仿佛就在眼前和懷中。他從未以這樣的視角、這樣的心境觀察過月亮。從今以后,嫦娥奔月不再是神話,它正從中國航天人手中一步步變為現實。
陽衡東不知道的是,這個夜晚,2000公里外的海南龍樓鎮星光村一家茶店里,一群村民也守在電視機前關注著嫦娥一號發射實況。他們身旁,一座現代化航天發射場即將悄然破土……
一年多后,嫦娥一號傳來喜訊。陽衡東和薄愛山、姜希征擠在點號值班室的電視機前,生怕漏掉一個細節。
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震撼發布。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包含了月球南北兩極、完整的高精度月球表面影像圖,是當時世界上公布的分辨率最高的全月圖。
“嫦娥一號能繞月飛行,能獲取月球三維影像,還能繪制出月表元素分布圖。”“從咱們三號塔架飛上天的!”3個人在電視機前嘖嘖贊嘆,期待著參與探月工程的下一次任務。
2年后,傳奇續寫。2010年10月1日,陽衡東和伙伴們度過了一個最特別的國慶節:這一天,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將嫦娥二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此次任務,刷新了中國探月工程新高度,獲取了月表更高分辨率的成像,還驗證了軌道控制、自主導航等新技術,為實現后續嫦娥三號軟著陸奠定基礎。
擎天箭
“我們必須辟出一條路來”
航天領域有這樣一句話:火箭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發射舞臺就有多大。
為推進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新一代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發射任務需求,2007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決策,在海南文昌建設一個運載效率高、射向范圍寬、發射能力強的現代化航天發射場,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貨運飛船、深空探測器等航天器發射任務。
2012年夏天,在大涼山深處堅守多年的陽衡東奔赴海南,參與我國第4座發射場建設初期創業工作。
從青山到碧海,陽衡東等20多名來自西昌發射場各系統的技術骨干,周轉了整整兩天兩夜后,在濕潤的海風中開啟創業新征程。
烈日高溫、鹽霧潮濕、臺風暴雨、荒郊野嶺、毒蛇毒蟲……風刮日曬骨更硬,戰天斗地志越堅,參與創業的航天人僅用1個月時間便踏勘近2萬畝土地,埋下700個界樁,完成邊界測繪任務。
“天天汗水濕衣裳,地源小學住板房,安全帽下曬黑臉,電動車上業務忙。”當年陽衡東學會了這樣幾句順口溜。“剛到文昌時,變電站的地基都還沒開挖。”回想起那段從無到有的奮斗歲月,他的內心涌動著振奮與充實。
高壓變電站是發射場的“心臟”。由于場區范圍廣、輸電距離遠、負載功率大,文昌發射場率先使用110千伏高壓供電,為大體量的發射能力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陽衡東全程參與了這個項目的設計、設備安裝調試和適應性改造。
2013年10月31日,文昌發射場的高壓變電站正式投入運行。供電系統,是文昌發射場首個形成能力的系統,也是加注、塔架、供氣等各地面系統設備調試和生活保障的先決條件。為了進一步完善高壓變電站供配電的后臺操作系統,時任變電站站長張闖帶領陽衡東展開艱苦攻關。
“我負責按照電力安全規程系統梳理所有設備的操作邏輯關系,張站長擅長計算機軟件,負責把梳理好的數據寫入系統、生成操作科目。”令陽衡東無比驕傲的是,這個操作系統至今仍在發射場供配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高壓線路的安全至關重要,關乎場區內所有重要設備的正常運行和測試開展。變電站建成運行后,巡線成為陽衡東每月的例行工作,他是第一個用雙腳丈量場區外高壓架空線的人:“巡線時,車到不了的地方就用腿走,腿走不過去的地方就開山砍樹……總之,我們必須辟出一條路來!”
高溫、高濕、高鹽霧,是海南顯著的環境特征。文昌發射場執行完長征七號、長征五號火箭的首飛任務后,陽衡東發現,某供電設備在不同區域經常出現某風險隱患。他和同事查閱大量資料并開展“頭腦風暴”。充分衡量風險后,陽衡東提出一種新的操作思路,最終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陽衡東對機房內一排排設備和場區內密密麻麻的地埋電路,比對自己的身體還要熟悉。他和同事們維護設備就像愛護身體一樣。在陽衡東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變電站至今一直保持著“高質量、零故障”的紀錄,為各項發射任務提供著源源不斷的電能保障。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號登月探測器從西昌發射場成功發射。位于文昌發射場的某遙測點位,是這次發射任務測控系統中的重要一環。陽衡東的職責就是為這個遙測點位提供優質穩定的電能,保障測控任務順利完成。
不久后,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月球軟著陸的國家。12月15日那天晚上,陽衡東在文昌發射場變電站值班。透過窗戶往外看,明月高懸,分外皎潔。
就在這天,“玉兔號”月球車第一次在月表留下兩行屬于中國人的印記。此情此景,對詩詞歌賦并不算感興趣的陽衡東,腦海中竟也蹦出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千里之外,湖南衡陽,陽衡東的妻子和女兒也正遙望這一輪明月。他默默盤算著,這兩年就把她們接到文昌來,一家人團聚。
5年后,嫦娥四號任務如期而至。2018年12月8日凌晨,文昌發射場變電站內燈火通明,陽衡東密切關注著場區內某遙測點位的電能輸送情況。
一想到嫦娥四號馬上要攜帶“玉兔二號”月球車從西昌發射場升空,奔赴人類從未去過的月球背面,他精神百倍、毫無睡意。
凌晨2點多,發射任務圓滿成功,陽衡東緊繃的神經終于放松下來。他走出變電站寂靜的小院,向家的方向大步走去……
陽衡東(右)與郭閣巡檢設備。李汶駿攝
赤子心
“更宏偉、更遠大的任務,等著你們這些年輕人呢”
陽衡東從西昌來到文昌的第8個年頭,終于再次近距離護送“嫦娥”升空。2020年11月24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文昌發射場一號塔架升空。
中國航天探月之旅,從此有了文昌航天人的腳印。此時,陽衡東已經成長為供電系統指揮員,成了大家口中的“老陽”。
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著陸,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
今年上半年,保障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號任務是老陽工作的主旋律。與嫦娥五號探測器從月面起飛返回地球相比,嫦娥六號探測器則是從月球背面起飛,無法直接得到地面測控支持,需要在鵲橋二號中繼星的輔助下,實現自主定位、定姿,工程實施難度更大。
今年春節前,老陽帶領團隊投入到鵲橋二號任務的準備工作中來。他們圍繞功能驗證、參數指標、隱患排查、預檢預試等,對電力系統設備展開全方位巡檢,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
3月20日,探月工程四期鵲橋二號中繼星發射成功。作為供電系統的主操作手,陽衡東坦言:“一路走來,我切實感受到中國航天是一再接力、一直延續、一路向前的偉大事業。”
嚴格把控電力設備狀態,確保系統安全運行,是保障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的重要一環。嫦娥六號任務中,文昌發射場高壓變電站首次啟用某穩壓裝置。前期,老陽帶領團隊打贏了高密度任務保障、高強度項目施工、高質量工藝把關這三場“攻堅戰”。
2024年5月3日傍晚,像每個發射日一樣,陽衡東坐鎮高壓變電站,確保高質量電力不間斷輸送至發射場所有工位、全部設施。
調度中心內,老陽隱約聽到不遠處場坪傳來的人聲。來自全國各地的航天愛好者們,等待一同見證嫦娥六號發射升空的盛況。
陽衡東和同事們等待的時間則要更久一些:嫦娥六號返回器帶著月球的“饋贈”安全著陸時,他們的心才能安定。
作為一線航天人,老陽卻從未全程看過一次火箭發射。“以前在西昌,發射時我們要撤進山洞里。現在到了文昌,我們的崗位更是不能離人。”他用手指了指窗邊說,“火箭離開塔架后,我可以站在這里,看看飛天的尾焰。”
作為火箭“點火”背后的供電人,火箭發射的壯麗,也在心底悄悄燃燒。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六號,壯闊的探月征程上,離不開一代代像老陽這樣的航天人默默付出。
6月25日晚,老陽和他的“大徒弟”郭閣從工程現場回到變電站時,四周已是月華如練、蟲鳴唧唧。
“探月工程剛起步那會兒,我剛懂事。現在,新聞里說,載人登月探測工程登月階段的任務都啟動了,真是日新月異!”郭閣聊起白天看的新聞,眼里閃著光。
老陽拍著郭閣肩膀說:“更宏偉、更遠大的任務,等著你們這些年輕人呢!”
“新一代載人飛船叫‘夢舟’,月面著陸器叫‘攬月’,這些名字太美了……”郭閣抬頭望月,喃喃地說。
據報道,長征十號系列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載人月球車等大國重器正在緊鑼密鼓研制中,中國航天行穩致遠,向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的目標進發……
融融月光灑落在晚歸的師徒二人肩頭。老陽不禁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聽聞探月工程時的驚嘆。老陽想,月亮不變,他們心里守著的東西也不會變。
中國航天人和月亮的精彩故事,仍在繼續書寫。
版式設計:方 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