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于海洋 發布:2024-09-08 11:18:22
塞上明珠今更殊——解碼古城銀川的文化自信樣本
新華社記者劉紫凌、何晨陽、任瑋
這里有我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長城、邊塞、絲路等多元文化交融激蕩,多民族和諧共生;
這里得黃河灌溉之利,素有“一城湖光半城景”的“塞上湖城”美譽;
這里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向西開放重要窗口、中阿博覽會永久舉辦地……
這里,就是有著21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銀川。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賦予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重要任務。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強調,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譜寫好寧夏篇章。
沿著總書記的指引,寧夏首府銀川市以建設先行區示范市為目標,向著宜居幸福的文化名城、綠色秀美的水韻湖城、創新開放的區域中心不斷前行。
素有“塞上湖城”美譽的銀川市,是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之一。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兼收并蓄,多元文化映古今
秋日暮晚,賀蘭山的輪廓漸漸隱于天際,山腳下的銀川城華燈初上,伴隨升騰的煙火氣,千年古城在夜色中綻放出別樣的生機與魅力。
漫步公園廣場,胡琴聲、風琴聲、練歌聲,聲聲相繼;走進劇院茶館,看表演、聽曲藝、賞非遺,場場精彩。
游客在漫葡·看見賀蘭沉浸式演藝小鎮觀看表演,這里已成為體驗銀川文化的熱門“打卡地”。(受訪者供圖)
歷史上的銀川,地處農耕與游牧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前沿地帶,是河套平原上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中心,積淀了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文化資源。
溯源而上,在跨越距今4萬年至1萬年的漫長時間里,黃河岸邊的水洞溝古人類,在今天的銀川市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留下了數以萬計的石器、骨器、裝飾品、動物骨骼化石以及火塘等遺物、遺跡。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1923年首次發現并發掘的水洞溝遺址,糾正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論斷。
與黃河遙遙相望的賀蘭山上,古代先民留在巖壁上的“史書”——賀蘭山巖畫,講述著數千年甚至上萬年歷史中,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體記憶。
夜幕下的銀川文化城“鳳凰幻城”,市民、游客可以一邊逛街一邊欣賞詩詞。新華社記者 任瑋 攝
古城銀川的正式篇章,要從2100多年前開始標記。公元前112年,在今銀川市興慶區東郊興建的“北典農城”,被認為是銀川的建城之始。此后,千年歲月沉淀,留下數不盡的文化瑰寶:
西夏陵,作為西夏王朝留存至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重大遺存,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中具有特殊見證地位,被確定為中國2025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黃沙古渡,千年渡口,明清“寧夏八景”之一,康熙親征噶爾丹時自此渡河西進,留下“歷盡邊山再渡河,沙平岸闊水無波”的詩句;
鎮北堡西部影城,明清時期的邊防古堡,如今融合歷史遺跡、人文景觀與現代影視藝術,不斷演繹光影傳奇……
“回溯銀川平原的歷史,有邊塞和黃河的交匯,農耕和游牧的結合,移民和本土的相融。”寧夏社科院古籍文獻研究所所長張萬靜說,多元文化底色賦予這座城市既低調謙遜又熱情豪邁,既含蓄傳統又開放包容的獨特氣質。
如今,五湖四海的方言是銀川的“流行語”,天南地北的生意人成了安居樂業的“新市民”;飯堂酒館中,既有手抓羊肉、燙面油香等西北特色民族美食,又有江南盛產的水稻香米、魚蝦蟹貝……
當下,銀川市正在實施“文化潤市鑄魂”行動,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將特色文化符號和元素融入城市整體形象設計,延續歷史文脈,豐富文化供給,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展現古城新面貌。
親水護河,一碧萬頃潤古城
沒有水,就沒有銀川城的古與今。
地處西北內陸的銀川,不臨江、不靠海,卻得黃河灌溉之利,自古溝渠縱橫、湖泊棋布,歷史上更有“七十二連湖”之說。
600多年前,古人用“萬頃清波映夕陽,晚風時驟漾晴光”描寫銀川湖光水色的美景。如今,素有“塞上湖城”之稱的銀川,常以多彩身姿出現在“朋友圈”:盛夏時節的鳴翠湖,碧波蕩漾,荷葉田田;雨后初晴的閱海湖,輕霧繚繞,蘆葦搖曳;斜陽夕照的燕鴿湖,波光粼粼,鷗鳥歸巢……
黃河流經銀川平原,滋養著兩岸的湖泊濕地和千里沃野。(銀川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銀川,河是渠的祖先,渠是湖的家鄉”,正如作家唐榮堯在《寧夏銀川:水做的城市》一文中所寫,孕育出“塞上湖城”的,是大河、古渠。
史書記載,早在秦漢時期,古人就利用銀川平原得天獨厚的引黃灌溉條件,鑿渠引水、灌溉農田。歷代開鑿的秦渠、漢渠、唐徠渠等眾多引黃古渠渠水至今仍在流淌,有的澆灌百萬農田,滋潤湖泊濕地,有的嵌入城市景觀,倒映萬家燈火,成為流淌的城市血脈。
近200個自然湖泊、沼澤濕地,5.31萬公頃濕地面積,5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今日銀川,繪就一幅“城在湖中城愈美,湖在城中湖更秀”的塞上新景,于2018年獲評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穿城而過的典農河,給銀川增添了水韻靈動,與城市建筑、濕地、湖泊等共同繪就“塞上湖城”美景圖。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曾經,因城市快速發展等原因,銀川也面臨“湖枯水臭城失色”的困境。痛定思痛、不懈治理,銀川逐漸探索出生態立市、人水和諧之路,“塞上湖城”失而復得,湖光重滟鷗鷺復鳴。
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指出,寧夏要“更加珍惜黃河,精心呵護黃河,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明確黃河保護紅線底線,統籌推進堤防建設、河道整治、灘區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態環境生命線”。
“我們村里的溝道有段時間排放的都是廢水,一到附近就能聞見臭味。后來政府在這里治理污水、清淤溝道,還修建了黃河濕地公園,現在水清岸綠,魚和鳥都回來了。”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河灘村村民顧金成說,如今的黃河濕地公園已經成了賞景觀鳥、親水休閑的好去處。
河灘村的變化,是銀川守護黃河安瀾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銀川市通過實施濱河水系截污凈化濕地擴整連通等工程,確保黃河干流銀川段水質保持Ⅱ類進出。當下,銀川正逐漸形成河、湖、溝、渠、庫、濕地交織貫通的區域性水資源調控體系和城市水環境生態圈。
內引外聯,開放之姿向未來
今年5月以來,已有70多噸寧夏冷涼蔬菜從銀川河東國際機場乘“飛的”直抵迪拜。如今,越來越多“寧夏好物”搭乘國際航班勇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市場。
飛機轟鳴的起飛之地,也是千年前絲路古道上的重要節點。唐宋時期,絲綢之路東段北道改道靈州等地,史稱“靈州道”,成為當時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陸路通道,也是商貿、文化傳播之路。
2023年,在銀川市參加第六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的嘉賓正在開展洽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現今211國道銀西線的走向就與這條絲路古道大體相同,沿途經銀川、靈武、吳忠等地,終點到達西安。”據靈武博物館館長劉宏安介紹,此路線經寧夏段、甘肅段、陜西段,全程共600多公里,唐代文獻記載為1250里。
靈州道的開辟帶動了“靈州互市”的繁榮。“西域商人進入中原前,先在靈州市場出售他們的商品,返程時又在市場集中采購。”劉宏安說,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西域的羚羊角、波斯錦、大硼砂、乳香,都是熱門物品。
駝鈴聲聲音猶在,通聯內外今勝昔。近年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產業大會等國家級、國際性盛會在銀川連續成功舉辦,為高水平對外開放拓展新空間。
2024年8月9日至11日,第四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期間,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交易會在銀川市舉辦。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向西開放重要窗口、首個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核心區的銀川,開放之路越來越寬:
寧夏-歐洲(布達佩斯)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從銀川啟程,駛向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標志著寧夏與歐洲內陸地區點對點班列實現“零的突破”;
寧夏(銀川)至伊朗(安扎利)鐵海聯運國際貨運班列開通,首次打通寧夏“跨里海”進入西亞國家的國際物流新通道;
銀川綜保區創新開通覆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卡車班列;
銀川國際公鐵物流港依托銀川-天津港“一單制”多式聯運班列,已實現對12個國家50多個港口、城市的覆蓋……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銀川,堅持國內合作和國際開放同向發力,多層次構建開放通道,多舉措優化開放環境,加速建設銀川綜合保稅區、中國(銀川)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開放平臺,持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
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銀川,正以全新開放之姿擁抱世界、創造未來。
(新華社銀川9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