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郭妍菲 發布:2023-05-16 07:00:38
0.088平方公里的小島有多大?從南到北200米,250步就能走完。
63米的海拔有多高?247級臺階,6分鐘就能登頂。
這里四面環海,潮汐輪轉,晝夜更迭。在這座“無居民、無淡水、無市電”的“三無”小島上,東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官兵駐扎了70余個春秋。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將青春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這座小島。盡管現在官兵們的工作生活條件好多了,但他們駐守的這個小島,仍被外界冠以“三無”的標簽。
“三無”小島上有什么?采訪時,島上的老兵一方面特別愿意講許多過去的故事,一方面總想把露臉的機會讓給新同志。在這些老兵看來,往昔的艱苦與榮光代表著他們傳承的精神,而年輕的戰友則指引著未來。
歲月的長河在新老交替間靜默流淌。對小島上這群官兵的青春而言,小島是忠實的記錄者,也是客觀的見證者。
“三無”小島上有什么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張容瑢
這里,有藏于心底的榮耀
00后雙胞胎賴贊君、賴贊宏的名字是爺爺給取的,宏、君二字取自“紅軍”之音。
上小學那會兒,兩人坐在馬路旁暢想長大的樣子。當時,部隊坦克恰巧從他們面前經過。那長長的鋼鐵綠龍,在少年心中留下了深深印記。
“弟弟,長大后,我們一起去當兵吧!”
“好!拉鉤!”
時光的年輪,在約定中劃過了一圈又一圈。轉眼到了入伍年齡,兩人一起戴上大紅花,前往不同的方向。分別那天,哥哥賴贊君坐著動車來到上海。
望著這座繁華的城市,賴贊君想象著自己手握鋼槍在霓虹燈下站崗的畫面。就在此時,班長的聲音在耳邊響起:“休息休息,一會兒我帶你們去買上島用的生活物品。”
“上島?”
帶著沉甸甸的問號,賴贊君來到這座面積僅有0.088平方公里的海島。冰冷的海風,一下子吹涼了少年的熱血。一想到日后要在這個小島當兵,賴贊君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
上島后第一次跟弟弟視頻通話,他這個當哥哥的忍不住哽咽:“弟弟,這里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樣……”
新兵剛上島時的種種不適應,在老兵們的意料之中。
很快,“小島茶話會”在一個和煦的晴天展開,苦惱的新兵、溫暖的班長、熱情的戰友,還有站領導,全都席地而坐。
其中,一位文質彬彬、濃眉大眼的班長引起賴贊君的注意:“班長,我是不是以前在哪里見過你?”
這個如同電視劇里搭訕的開頭,引得眾人一陣開懷。“別說,你還真有可能見過他。”歡笑過后,一人掏出手機,翻開一條新聞。看到新聞的一瞬間,賴贊君的疑惑被解開。
那年冬日,列車上一位好心女士悄悄為趕路的官兵訂購了46份盒飯。到站后,23名官兵整齊列隊,對著即將駛離站臺的列車敬了一個軍禮。這一幕,迅速在網上刷屏,感動無數網友。
萬千網友中,賴贊君也是其中一員。此刻,賴贊君覺得眼熟的班長,正是當時的帶隊班長蔡新波。
時光跟隨記憶,一起倒流回那輛疾馳的列車上。
那天,在列車長帶領下,蔡新波一行準備將飯錢還給那位女士,可女士執意不收,她真誠地說:“你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你們守護了大家,我和我的孩子都非常崇拜軍人,我也一直想帶兒子去邊關,去那些艱苦的地方看看邊防戰士,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
聞言,駐守海島多年的蔡新波心中一顫。最后,他們一起拍了一張合影。照片中,蔡新波站在女士身旁,身姿筆挺,笑容陽光。
“到營區后,我們寫了一封感謝信,并在信里附上了1840元的餐費,一起寄給了那位女士。”蔡新波頓了頓,繼續說,“我記得那個冬天很冷,但是那份滾燙的盒飯、那份真摯的感情,足以溫暖許許多多個寒冬,也讓我深切感受到守衛祖國海防是一件何其榮耀的事。”
當曾在新聞中見過的“主人公”出現在面前,并跟自己共享這份榮耀時,賴贊君心中的失落一掃而空,一種光榮感油然而生。
有了榮耀加持的青春,每一天都充滿干勁。賴贊君進步很快,2年后面臨進退去留,他和遠方的弟弟都毫不猶豫地選擇繼續服役。如今,00后的他已經是站里通信專業的中堅力量。
如果說有什么遺憾,那就是兩兄弟自打入伍后就沒再相聚過。因為他們商量好了要錯開時間休假,這樣他們陪伴爸媽的時間加起來就會更多一些。
今年年初,弟弟休假回到家中,發現臥室桌上擺放著一個小海螺。這是哥哥休假回來特地帶給他的。海螺下面壓著一張紙,紙上是哥哥寫給他的一句話:“軍人的榮耀,要靠我們用自己的汗水去澆鑄。”
賴贊宏笑了。他明白,埋藏在他們心底的那份榮耀,從未褪色。
這里,有夜以繼日的守望
東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二級上士蔡新波(左)和中士趙以晗在站崗。
“以晗,咱們的打印紙在哪里?”“在倉庫,我馬上去拿。”
“‘鐵牛’,班里桶裝水喝完了,你那里還有多的嗎?”“這不就來了!”
這個黑黑壯壯、干活能用跑絕不走的小伙子,名叫趙以晗,笑起來露出一口大白牙,談吐間帶著東北人特有的幽默。因為干活踏實、力氣大,站里人親切地稱呼他為“鐵牛”。
趙以晗很喜歡這個稱呼,并以此為榮:“我從小就跟著家里干活,所以力氣比較大。”
趙以晗3歲時,父親意外離世。他對父親所有的印象,都來自親人的描述和那張老舊的照片。照片中,“父親穿著一身軍裝,身姿挺拔,特別帥”。
看著父親的照片長大,趙以晗從小便覺得自己身上流淌著軍人的血液:“是爸爸指引著我穿上了這身軍裝。”
新兵訓練結束后,趙以晗乘車一路南下,他對這座自己即將前往的小島充滿好奇。路上,他纏著一位曾在島上待過的班長問東問西,恨不得問清島上一草一木的模樣。那天,第一次踏上小島,趙以晗心里涌起一股說不出的親切感。
“在部隊要好好表現,臟活累活搶著干。”趙以晗牢記臨行前爺爺的叮囑,很快把目標鎖定在廚房的泔水桶。誰知,這活壓根輪不到他,站里的泔水桶總是那么干凈。
趙以晗找到班長潘積緒問:“班長,咱們倒泔水桶是怎么排班的呀?把我也排上吧!”
早發現趙以晗“異常舉動”的潘積緒,聽后哈哈大笑:“就像家里的垃圾桶,臟了就倒,這種事是不需要特別安排的。”
“家。”這是趙以晗上島后第一次聽到這個字。此后,小島上發生的許多事,讓趙以晗越來越覺得,這里就是一個家。
初到小島洗衣服時,趙以晗還按照在家的習慣,擰差不多了就曬出去。第二天要穿的時候,他才發現,衣服雖然干了但有股味道。他硬著頭皮穿上后,小心翼翼與人保持距離,生怕被發現嫌棄。
不料,身為衛生員的蔡新波很快發現了他的局促,走到他身邊輕聲說:“傻小子,在島上洗完衣服記得用除濕機烘干。”隨后,蔡新波把他帶到自己宿舍,拿出一件洗干凈的海魂衫遞給他。
那一刻,趙以晗心里暖極了。
在這個小島上,趙以晗最喜歡的地方是領海基點所在地。手持鋼槍靜靜佇立時,海浪拍打礁石卷起浪花,有時會飛濺到他的臉上。每次站崗,趙以晗都特別認真。他常常想,如果父親還在,一定喜歡看到他手持鋼槍的模樣。
一次巡崗,蔡新波發現趙以晗悄悄哭了。一問才知道,“鐵牛”想家了。
“誰還不是父母的孩子,想家不丟人。”那天,蔡新波陪著趙以晗在海邊坐了很久,聽他講了很多家里的故事。
等趙以晗情緒平復,蔡新波告訴他:“島上有種植物叫海芙蓉,再硬的巖石,它們也能扎根。咱們島上的官兵也一樣,只有經歷過錘打,成為真正的男子漢,才能更好地照顧家人。”
“鐵牛”抽一抽紅通通的鼻子,認真地點了點頭。
那天回去后,蔡新波拿出手機,給已經去世的父母分別發了一條微信,絮絮叨叨地寫著:“爸爸媽媽,兒子在部隊可以照顧好自己,你們就放心吧。”
對蔡新波而言,寬慰別人亦是在安慰自己:“部隊就是我的家,戰友就是我的家人,我很感謝自己的青春在海島度過,有這些家人陪伴。”
在日復一日的相處和堅守中,趙以晗也越來越愛這個家。
一次,趙以晗發燒了,卻不肯離開雷達值班戰位,最后被蔡新波強行“架”回宿舍。躺在床上不到半小時,3名戰友先后進來看望他,每個人都拿著退燒藥和小零食。等人一走,趙以晗把頭埋在被子里狠狠哭了一頓。“這種被家人關懷惦念著的感覺,真好。”他說。
前不久,趙以晗休假回家。望著長高、長黑、長壯了的兒子,母親既心疼又欣慰。趙以晗擁抱著母親,半晌來了句:“媽,我們島上可好了,你看我都從1米75躥到1米78了。”
緊接著,趙以晗跑去看爺爺奶奶。他告訴爺爺,島上泔水桶都得搶著倒。爺爺聽完,猛拍了幾下趙以晗的手說:“你這部隊真不錯!”說罷,爺孫倆暢懷大笑。
“這個給蔡班長……”離開家返回小島那天,趙以晗的背囊里塞滿了帶給戰友的各種好吃的。
回島那天,趙以晗深吸了一口島上的海風。那一刻,他覺得,自己離故鄉雖然遠了,但離父親更近了。
這里,有默默無聞的奮斗
東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指導員李金陽(中)與戰士談心。
妻子劉尚懷孕4個月時,一紙調令,李金陽從高山來到海島就任指導員。在機場分別那天,妻子溫柔地摸了摸他的臉說:“我就送你到這兒了。”
李金陽望著淚眼婆娑的妻子,要說沒有愧疚和難過是不可能的。
李金陽上島那天,陽光很強烈。他望著島上的官兵井然有序地組織蔬菜瓜果運送,一趟一趟地通過島上特有的“貨運電梯”往上運,每個人臉上都沁出汗珠,卻沒有一人停下手里的活。
很快,李金陽發現,在這個小島上,每個人都在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島上有新聞報道組、維修組、種植組,雷達班班長奚真廷拍攝的照片還上過《解放軍報》;衛生員蔡新波做得一手好菜;雷達技師李欣陽從換燈泡到修空調都可以……
二級上士趙龍濤一身腱子肉,干活時總是沖在前;一級上士楊萬寧學習專業廢寢忘食,經常是眼睛酸澀也不肯離開戰位;二級上士李欣陽維修裝備有一手,不修好裝備不睡覺……
東部戰區海軍某觀通站二級上士趙龍濤認真檢修設備。
“這是一座可愛的小島,這里有一群可愛的戰友。”李金陽在跟妻子劉尚打電話時忍不住夸贊。劉尚一邊面帶笑意聽著,一邊拿著畫筆不停地畫。
很快,李金陽收到一份特別的禮物——妻子畫的漫畫。畫中,李金陽正跟幾名戰友一起面朝大海,向著故鄉的方向遠眺。畫的下方寫了一行小字:“致我的愛人,小海島也可以實現大夢想,你是我的驕傲。”
去年11月,李金陽的兒子出生了,取名李熠峣。李金陽希望孩子可以像海島上的山石一樣堅韌,擁有熠熠生輝的人生。
今年4月初,迎著如酥春雨,這座小島正式開通了交通班船和無人運輸班機。那天,二級上士、炊事員陳朋大手一揮,奢侈地給大家榨了一次西瓜汁。
望著戰友美滋滋地享用在冷庫里冰鎮過的西瓜汁,陳朋的思緒不禁飄回到10多年前。
那年,陳朋剛上島,補給船給他們送來了西瓜。望著一個個綠油油的西瓜,每個人都咽了咽口水。或許是太過緊張了,陳朋搬運的時候手一抖,西瓜不慎滑落,重重砸在碼頭地上。
“看著那個開裂的西瓜,我的心也跟著瓜碎了一地。”陳朋說。
突然,陳朋驚喜地發現有一大瓣西瓜摔的時候正面朝上,連忙喊人分瓜,直至把西瓜啃得露出白瓤,這才作罷。
一年后,陳朋考上了士官學校。離開島的那天,班長從兜里掏出200元錢,硬塞給他:“都說‘窮家富路’,這錢你拿著,是我的一點心意。”
陳朋揣著這200元一分沒舍得花。后來,他學成回到島上,老班長已經退伍回家了,陳朋接替下老班長的工作繼續干。后來,因為崗位需要,他被調去了上海。
去年年底,小島緊缺炊事員。陳朋主動請纓,回到了這個闊別6年的海島。有人不解他的選擇:“從繁華都市到荒蕪小島,你咋想的?”
陳朋說:“那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
從上海回到海上,陳朋感到自己更熱愛這個地方了。他變著法子給戰友們改善伙食,從山東煎餅到北京烤鴨,從四川辣子雞到廈門姜母鴨,他想方設法滿足戰友們的口味。
這不,這段時間“淄博燒烤”火遍全網,陳朋請示站領導后,也給大家組織了一場“小島燒烤”,讓大家足不出島也能盡享美食。
隨著無人運輸機精準降落小島,官兵們歡呼著沖上前去。看著箱子里琳瑯滿目的果蔬,陳朋感慨道:“白發爬上我的鬢角,小島的步伐卻比我當年來時更加輕盈。當年的苦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這條海空立體航線的建立,改變了以往單一的運輸補給模式,守島官兵的后勤保障邁入了新階段。
在上級機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部隊還與地方承運企業簽訂應急協議,構建緊急情況運力響應機制,滿足官兵需要。
一項項溫暖舉措,讓島上的官兵更加堅定自己的選擇。
夜深人靜的時候,二級上士、雷達班班長陳隨滿認真地寫著筆記。那天,他在本子上寫下10個字:“愿做佘山石,永固東海水。”
圖片由李永勝、奚真廷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