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搜索 解放軍報

丹青翰墨里的蘇軾美學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龐鷗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4-09-28 10:11:56

《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 南京博物院編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丹青翰墨里的蘇軾美學

——《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寫作談

■龐鷗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蘇軾作品涉及詩文、書畫多個領域,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內心世界,體現了他的藝術理念。蘇軾不僅是宋詞最高成就的代表,還是中國文人畫奠基人。筆者撰寫的《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一書,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取名南京博物院舉辦的同名展覽。書中選取宋元明清名家筆墨丹青近150件,梳理了文人畫千年脈絡,彰顯了蘇軾書畫藝術的精神內涵。

藝術創作者無窮盡的寶藏

林語堂說蘇軾“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百姓的好友,是文豪,是創新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酒仙,是厚道慈悲的法官,是月夜徘徊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的人”。在這些身份標簽里,大眾對蘇軾書畫家的面孔可能最為陌生。在中國書畫史中,蘇軾是最重要的竹畫流派“湖州竹派”創始人之一,是宋代書法成就最高的“宋四家”之首。據此,我把本書的主題落在了“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上。

蘇軾的書畫實踐與理論對中國書畫發展有難以估量的影響。蘇軾是中國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創造了最富特征的中國畫。宋代之后,沒有任何一種畫論超過蘇軾畫論的影響。他的審美趣味塑造了中國畫的基本性格;他的繪畫藝術精神,使中國畫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蘇軾開辟了書法和書論的新途徑,增強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力,最有人文價值的是能夠充分表達人的個性。同時,他開創了具有自由意象和個性化的“尚意書風”,增強了書法的藝術性、觀賞性和表現力。有鑒于此,本書以蘇軾書畫藝術精神與創作實踐為線索,梳理其對后世中國書畫的深遠影響。

《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是帶有研究性的解讀中國古代書畫作品的圖書。書中內容不僅要涵蓋展覽圖錄的內容,也有大量文字內容分析作品,引導讀者欣賞書畫。書名“無盡藏”,取自蘇軾名篇《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其意為,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如同大自然的饋贈,是后世藝術創作者無窮盡的寶藏。書籍和展覽,殊途同歸,目的是讓讀者用心去體會經典的古代書畫,與創造者們共情,感受書畫背后的人文精神。這些精神財富正如蘇軾所說“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宋]蘇軾《瀟湘竹石圖》 圖片選自《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

蘇軾書畫藝術的人文精神

蘇軾沒有專門的書畫論著,其藝術思想主要散見于詩文中。如蘇軾曾評價唐代詩人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正是這“詩畫一律論”,支撐起中國文人畫的理論架構,呈現出中國畫獨有的審美特征,對后世的繪畫理論乃至繪畫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此,詩畫結合,情景交融,成為中國藝術的優良傳統延續至今。

學界對蘇軾的藝術理論亦有廣泛的研究與多角度的闡釋,總結出的藝術理論觀點較為豐富。便利之處,能使我們全面了解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不利之處,理論觀點較多,對擇其重點內容帶來了一些困擾。于是,我對大量資料進行研讀與分析,從代表性、典型性、兼容性、延續性和影響力這五個方面,分別對蘇軾的繪畫與書法藝術精神進行梳理、歸納,最終確定本書由繪畫與書法兩大部分構成,分別以蘇軾的《瀟湘竹石圖》與《治平帖》作為繪畫與書法兩個部分的引領作品,集中體現蘇軾書畫藝術精神。

《瀟湘竹石圖》是傳世至今的蘇軾繪畫作品之一。該圖現藏于中國美術館,繪一片土坡,兩塊臥石,幾叢疏竹,左右煙水云樹,渺無涯際,好一派瀟湘二水合流處,遙接洞庭,景色蒼茫。圖中臥石瘦竹、遠渚煙水,云霧空蒙,讓人在窄窄的畫幅之內如閱千里江山。《瀟湘竹石圖》雖無法確認為蘇軾真跡,卻可視作蘇軾借助瀟湘竹石來寄托文人精神,抒發詩人情懷的典范之作。

《治平帖》是蘇軾的一封信札,現于故宮博物院收藏。此帖是蘇軾于北宋熙寧年間在京師所作,時年30余歲。當時,蘇軾還未陷入“烏臺詩案”,故《治平帖》看起來心氣平和、飄逸靈動。從書法看,用筆細膩,字體遒媚,結字自然,濃淡相宜,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征吻合,正如元代趙孟頫題跋所云,此作“字畫風流韻勝,難與暮年同論”。

本書繪畫部分有三個篇章,書法部分則為兩個篇章,每個篇章由主標題與蘇軾相關詩句構成,分別為:“達心適意——文以達吾心,畫以適吾意”“寫形傳神——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詩歌繪畫——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法中尚意——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書以學養——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上述主題來自蘇軾書畫藝術理論,每個篇章呈現的作品圍繞主題展開。對于較為抽象的篇章主題,用更為具體化的多類型作品來體現。篇章內容確定了此書的結構,成為學術價值體現的基礎。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圖》 圖片選自《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

蘇軾書畫藝術的審美特征

“達心適意”的概念強調繪畫是人的精神載體,目的是抒發情感和寄托心事。畫家在描繪自然萬物時,需把個人的真實感受融入畫中。蘇軾此觀點對后來的中國畫影響很大,奠定了中國“士人畫”的理論基礎。書中通過四種類型作品細化主題:表達隱逸情懷的作品,如宋代李唐的《秋水濠梁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以及佚名的《松齋靜坐圖》等;借物抒懷的作品,如元代李衎《修篁竹石圖》、倪瓚的《苔痕樹影圖》,明代夏昶《淇澳清風圖》等;反映個人生存狀態的作品,如明代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圖》、唐寅《李端端落籍圖》,清代髡殘《蒼翠凌天圖》等;以及表達憂國憂民情感的作品,如宋代陳容的《云龍圖》,清代吳歷《農村喜雨圖》、石濤《淮揚潔秋圖》等,都歸入本篇章。

“寫形傳神”探討的是中國畫“形”與“神”的關系。蘇軾主張形神兼備,倡導畫家全面掌握事物的“常形”,揭示事物內在的規律性和真實性,即“常理”,才能達到寫形傳神的境界。因此,書中選取了明清時期的寫真畫,如明人曾鯨的《王時敏小像》、佚名的《明人肖像圖冊》,清人華喦的《自畫像》等;以及栩栩如生的花鳥、動物題材作品,如宋人閻次平的《四季牧牛圖》、佚名的《桃花鴛鴦圖》,元人邊魯《平安起居圖》等。此外,書中作品拓展了蘇軾的“形神概念”,選取神形兼備,神與古會的作品,如董其昌的《苑西墨禪室畫山水圖》、王時敏的《答菊圖》、王原祁的《喬松修竹圖》等,作為本篇章內容。

繪畫終章“詩歌繪畫”,探討了詩歌與繪畫在描繪自然景觀、塑造形象及表達情感上的共通性。蘇軾提出的“詩畫一律”理念,主張中國畫應追求詩的意境和境界,傳達出“畫外之意”。這一理論顯著提升了中國畫的文化地位,構建了中國文人畫的理論體系,展現了中國特有的審美特質,對后世繪畫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書中將情景交融、充滿詩意的作品,例如宋代佚名的《江天樓閣圖》、元代盛懋的《滄江橫笛圖》、明代陸治的《天池晚眺圖》等;以及詩意畫作品,如明代沈周的《落花詩意圖》《赤壁圖》、周臣的《柴門送客圖》,清代王鑒的《溪色棹聲圖》等,歸類于這一篇章。

蘇軾所倡導的率真寫意的尚意書風,為中國書法注入了特有的靈性,使得北宋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蘇軾的尚意書風,并不意味著摒棄法度,而是對傳統法度靈活運用和創新改造,為法度注入了新的精神,表達個人意趣、抒發情感和個性,可以說是“法中尚意”。為此,書中挑選了宋人趙昚的《書蘇軾〈后赤壁賦〉》,明人張弼的《元宵有懷南安舊治》、吳寬的《廷試東閣閱卷詩》、祝允明的《唐宋詞》、陳淳的《越游數首》等作品,以表達這一主題。

終章是“書以學養”,蘇軾提出,在追求書法的技巧和技法的同時,要注重學識的積累和視野的拓展。他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正確的書法學習之路——“技道兩進”,把勤奮練習、廣泛閱讀和豐富閱歷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書中挑選了宋代朱熹的《與某侍郎書》、元代趙孟頫的《為隆教禪寺石室長老疏》,以及明代張羽的《懷友詩》、陳獻章的《佚題》、王陽明的《上朱侍御三札》等先賢作品,來體現這個主題。

▲[明末清初]八大山人《背臨米芾書歐陽修〈相州晝錦堂記〉》 圖片選自《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

普通讀者能欣賞的書畫作品

本書除了圖版,文字的作用尤為重要,我們通過時間、材質、工藝、尺寸等能了解大多數非書畫文物的價值,而對于書畫則不適用,所以,書畫作品文字的解讀引導必不可少,如何讓普通讀者能夠欣賞書畫是主要“難題”之一。

關于書畫作品的文字說明,書中主要涉及的內容有三個部分:基本信息(包括作者、作品名稱、形制、尺寸、材質、創作年代、收藏單位等)、文字識讀(包括繪畫作品題識文字、書法作品文字、題跋文字、印章文字)和賞析介紹。這三個部分的內容各博物館都有準備,尤其是前兩個部分的內容。由于書的主題是圍繞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展開,五個篇章內容明確,所以,在編撰本書時我們棄用了各館現成的賞析文字介紹,而是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幅作品進行撰寫,內容與篇章主題契合。為此,我與南博古代藝術研究所的同事們為書中的150余幅書畫作品撰寫了數十萬字賞析文字。每一幅作品的文字撰寫,涉及創作動機、作者際遇、筆墨技法、審美風格、時代背景、題材相關知識等多個方面。文字務求準確通達,兼顧學術性與普及性,單幅作品的文字,多則兩千多字,少則四五百字,突破了一般賞析文字最多兩三百字的固有形式,既為專業人員,也為眾多書畫愛好者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提供幫助。

本書封面設計的理念獨樹一幟。考慮到蘇軾有詩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我們將書的主色調定為“清新”的綠色,有自然與生命的寓意,與蘇軾的藝術精神相契合。書從封面、扉頁到書脊,分別使用了茶綠色、草綠色和嫩綠色三種色調的綠,豐富又統一。

對于書的內文版式,首先是書畫作品需完整呈現,即除了畫作、書作、內芯之外,詩堂、引首、題跋等部分都一一展示,把作品上的每一段文字、每一方印章都呈現在讀者眼前,這種方式對于研究這些畫作大有裨益。其次隨賞析文字附上相關作品,讓讀者在閱讀時有更直觀的感受,能舉一反三,有所參照,接收更多信息。如在中國美術館藏陳容《云龍圖》文字部分附上廣東省博物館藏的陳容《墨龍圖》,在南京博物院藏的黃公望《富春大嶺圖》文字部分附上了故宮博物院藏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再次是圖版清晰度高,對重要作品關鍵局部放大,如《松齋靜坐圖》中的書齋、《松溪林屋圖》中的渡船、《起居平安圖》中的藍鵲等。最后則是圖版的色彩,古代書畫作品,尤其是絹地暗黑的作品需要調色,既要提高亮度,又不能偏色,要符合古代書畫色調的協調性,兼顧還原作品色彩和細節,體現真實清晰。

《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的出版,受到了社會廣泛關注與好評,在短視頻時代,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品讀一本古代書畫和藝術精神方面的書籍,無疑是一種難得的文化鑒賞。

(作者:龐鷗,系江蘇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無盡藏:蘇軾的書畫藝術精神》主要撰寫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