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是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教材
■劉佳
《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一卷、第二卷用49篇“采訪實錄”忠實記錄了習近平同志從地方工作期間到中央工作以后同各界高校青年學生交流、交往、交心的感人故事,以“當事人講當年事”的形式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青年朋友圈”,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具有思想高度、歷史厚度和時代亮度的生動教材。
進一步深挖該書對思政課教學的啟示意義
這兩卷書不僅是一套“采訪實錄”的匯編合集,更是支撐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公共教學資源。從價值意蘊上看,這兩卷書綜合運用青年視角、他者回憶、故事再現、場景還原、成長記錄等技術方法,在小故事與大時代的交互中,在小細節與大道理的對話中,在小人物與大使命的碰撞中,生動展現總書記高超的領導藝術、獨特的人格魅力、深厚的人民情懷、科學的工作方法、強烈的歷史擔當,進一步拉近了大國領袖與青年學生的空間距離、情感距離、思想距離,使青年學生更加堅定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衷心愛戴和忠誠擁護。
從敘事邏輯上看,兩卷書按照習近平同志從地方到中央工作的順序依次展開,這一敘事線索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孕育、形成、確立與發展的歷史邏輯相銜接,體現了思想歷程與實踐進程的有機統一,有助于從“青年維度”呈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性和價值性,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青年篇”的社會歷史基礎。
從功能作用上看,這兩卷書是高校思政課教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案例主題、敘事情節、檔案文獻等多個方面實現了對統編教材的有益補充。比如1984年習近平同河北大學正定籍暑期返鄉學生的談話,是“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講好理想信念專題的鮮活案例;1985年習近平與廈門大學張宏梁同學關于如何閱讀《資本論》的對話,可以為學生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提供方法借鑒;2009年習近平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觀摩機器人大賽獲獎作品展示的場景,可以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講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事實支撐等,不一而足。
從教學方法看,書中詳實介紹了習近平在寧德師范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福州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作形勢政策報告的歷史情景,習近平在形勢政策報告中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照顧青年學生特點,深度挖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這些好經驗、好做法、好傳統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高校思政課教學要重點把握好四組關系
直抵人心的思政課教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師必須在增強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以來,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是十分生動的,我們的學習也應該是生動的。”思政課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做好〈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第一、二卷學習宣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教學中重點把握好以下四組關系:
一是把握好歷史敘事體系與理論闡釋體系的關系。這兩卷書是當事人回憶習近平同志與高校師生交往互動歷史情景的敘事體系,它不會自發成為理論闡釋體系。我們要根據高校大學生的學情特征、思想動態、理論困惑、成長煩惱、現實需要,從歷史敘事體系中提取知識要素、提煉思想方法、挖掘理論空間、構建闡釋語境,依托高校思政課、黨團組織以及“第二課堂”活動陣地等平臺載體,推動歷史敘事體系向理論闡釋體系轉化。
二是把握好個體性回憶與總體性歷史的關系。比如要立足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的全局來審視習近平同志對福建高校學生的殷切囑托,將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的具體故事與習近平領導和推動福建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實踐探索和理念創新結合起來,從中領略習近平同志的政治領導藝術。
三是把握好黨的創新理論“源”與“流”的關系。既要將“采訪實錄”同習近平本人的成長經歷、工作閱歷結合起來,將習近平同志的思考與實踐還原到特定歷史情景以及個體生命歷程中;也要注重歸納總結蘊含于“采訪實錄”中跨越不同時代、面向不同群體、針對不同問題的一以貫之的價值取向、科學論斷、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從小故事中闡釋大道理,從小細節中看到大情懷,引導青年學生理解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
四是把握好情景話語與思想方法的關系。習近平同大學生交往的故事多以總書記本人的闡述以及當事人的回憶等形式呈現,這些論述經過嚴謹核實,具有很強的權威性。高校思政課教師既要闡釋總書記重要論述中關鍵概念、話語范疇、重要論斷的科學內涵,也要揭示其背后蘊含的科學思想方法、強烈問題意識和深厚人民情懷,引導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