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霄雯日記
這兩本日記用鋼筆書寫,封面上鈐蓋藍色印章“史霄雯”。其中一本封面為紫色,日期為1943年9月1日至1944年1月19日;另一本封面為橘黃色,日期為1944年1月20日至2月6日。在日記的前言中,他寫道:“……讓自己在這寶貴的青春時期中留下一段真實的記載,使將來的我能看到自己青年時的影子。”工整、剛勁的文字,記錄了史霄雯的日常生活,以及他的學習與思考,讓我們看到一個鮮活的生命,一段可圈可點的成長之路。
史霄雯(1926—1949),江蘇武進人。1945年就讀于交通大學化學系。1948年任交通大學學生自治會理事。1949年參加新民主主義青年聯合會,參與編印《每日文摘》《每周新聞》,宣傳進步思想。1949年5月2日被捕,20日就義于上海宋公園(今閘北公園)。
史霄雯自幼品學兼優,他愛好文學,也愛好自然科學。這兩本日記是他高中二年級的部分課業生活記錄,里面記錄了他每天閱讀的書目,他對國文、歷史、生物、 化學等課程的感受與思考,以及他與朋友、老師之間的交往等。
史霄雯曾經的理想是工業救國。從初中開始,在課堂上學的科學知識,史霄雯常常回家動手實驗。學化學時,他常在家里小閣樓上做實驗,屋子里擺滿了各種瓶瓶罐罐,使原本狹小的空間更加擁擠。史霄雯在初中曾兩次獲得自然科學獎金,之后以甲等第一的成績考入滬江大學高中部。他對化學的鉆研在這本日記中也可見一二:
……所以每星期五堂化學課只須教三堂,其余二堂由我們發問。這種好機會我當然不能錯過的。
“物體經過化學變化時所產生的熱力光是從哪兒來的?”我第一發問。他卻很簡單地說:“是物體本身所產生的。”這種肯定的答案我幾乎懷疑他是否化學教授,因為這是絕沒有這樣的簡單,許多科學家都在追求真理,埋頭苦干,他卻只有這種答案。要是再問他“物體本身所產生的熱力光是哪里來的?”和“物質在化學變化時何故產生熱力光?”不知他怎樣回答……
代數陳先生(女)教得很清楚,很使人滿意。夏教國文,說話很難懂,十句中只懂其二三……
(民國三十二年)九月十六日
與化學教師的“針鋒相對”,正表現出史霄雯對知識和真理的不懈追求。他后來與這位化學教授有一次全校皆知的雙方辯論,使得史霄雯一時成為學生們關注的焦點。
△史霄雯日記(內頁)
日記中對日常生活的點滴記錄,也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部分社會現實。比如,在九月一日的日記中他記道:“本想明日去買西褲,不料今日下午各布店奉令結束辦登記手續,不許出售,真不巧。”又比如,在當時戰時狀態下,滬江高中開學日期一再推遲,引起一部分學生的不滿。再比如民國33年(1944年)2月6日的日記是《訪斯先生記》(斯先生是史霄雯的老師,因肺病住院,史霄雯與他經常通信),其中寫到在路上他們遇到幾名警察向小販討要橄欖的事,反映出當時社會管理的混亂與穿著警察制服的惡勢力的丑惡面目。
史霄雯對國弱民窮的強烈感受,促使他廣泛接觸當時的各種思想。有一次,友人給他送來《蘇聯科學計劃的故事》。他讀完以后,羨慕不已,發出“不知中國何日會有這樣的計劃”的感慨。
史霄雯犧牲后,他從小學到大學的畢業證書、個人習作、獲得的獎章獎狀以及曾使用過的證件和實驗工具等百余件物品,由他的弟弟史如松悉心保管數十年,后全部捐贈給龍華烈士紀念館。這些實物讓烈士的形象栩栩如生,讓烈士的故事永遠流傳。
來源:《英雄壯歌——龍華烈士紀念館館藏精品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