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機關刊物,1923年10月20日在上海創刊,發行所位于薩坡賽路朱依里252號(今黃浦區淡水路66弄4號)。惲代英、蕭楚女、張太雷相繼擔任過主編,陳獨秀、瞿秋白、毛澤東、鄧中夏等為主要撰稿人。《中國青年》初創時只印3000份,后因受青年們的熱烈歡迎,最高發行量曾達到5萬份。其于1927年10月停刊,共出版168期,是大革命時期頗具影響的革命刊物。
1923年,《中國青年》在發刊詞中喊出了覺醒的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青年的殷殷期盼:“許多人都相信中國的唯一希望,便是靠這些還勃勃有生機的青年……”
這是一顆年輕、熾熱的心,懷著對中國最美好的期盼,通過《中國青年》召喚著每一個熱血青年。
作為《中國青年》的創辦者、首任主編、主要撰稿人,惲代英(1895—1931)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主編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1924年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參加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后參與領導“五卅運動”、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曾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中共第五屆中央委員,中共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1930年在上海任中共滬東區委書記時被捕,后被關押在龍華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1931年于南京就義。
△惲代英在《中國青年》第1期中發表的《對于有志者的三個要求》
惲代英長期擔任教育工作,同青年人生活在一起,知道青年的迫切要求。主編 《中國青年》使他有機會把多年的經驗和認識在刊物上發表出來,不但向廣大青年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工作,而且通過刊物和青年保持聯系,開展了建團、建黨活動。在《中國青年》創刊第1期里,惲代英寫了一篇《對于有志者的三個要求》的文章,要求青年:
一、每星期至少犧牲六小時,作有益于社會改造的事業。
二、每星期至少犧牲六小時,作有益于社會改造理論與辦法的研究。
三、有收入時至少捐其十分之一作有益于社會改造的事業。
這個倡議在青年中引起強烈的反響。兩個月后,一名四川青年社團負責人張霽帆致信惲代英:“你的三個要求,已拿在蓉社去實驗,從下星期起,因為你是著這出戲的劇材的人,所以演這戲時先告訴你。”不久,在全國第六屆學代會期間,惲代英見到了張霽帆,看到他穿得十分單薄,當即把自己穿的棉袍子脫下來送給了他,自己則到估衣店里買了件褂子御寒。也是在這屆學代會上,惲代英介紹張霽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后兩年間,張霽帆擔任中共豫陜區委委員兼共青團區委書記,往返于開封與上海之間,向黨中央請示匯報工作。
正如郭沫若所說:“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學生們,凡是稍微有些進步思想的,不知道惲代英,沒有受過他影響的人,可以說沒有。”大時代成就了一批青年,青年也成就了一個大時代。
從1923年到1927年,《中國青年》隨著革命的浪潮而起伏,以其無畏的戰斗激情度過了它最初的4年燦爛歷程,教育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在中國青年運動史和現代革命報刊史上占據了光輝的一頁。
來源:《英雄壯歌——龍華烈士紀念館館藏精品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