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深圳市鹽田區的小梅沙東江縱隊稅站紀念園。
保住東江縱隊的“錢袋子”
■湯炎忠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在遠離八路軍和新四軍主力的環境中奮勇抗敵、鏖戰華南,成為一支孤懸敵后、屢建奇功的抗日勁旅。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也許有人要問,東江縱隊馳騁戰場數載,軍需開支又是從何而來?其實在抗戰初期,東江縱隊的給養主要靠海外愛國華僑支援。但在1941年日軍攻占香港后,敵人對香港轉運物資實行海、陸全線封鎖措施,連煤油、火柴、藥品等生活必需品都運不出來,嚴重影響游擊區軍民的生活。為反封鎖、解決部隊和群眾生活所需,東江縱隊決定建立稅站。
小梅沙是三面環山的海灣,與香港僅一水之隔,在山巒遮掩下,貨物上船下貨安全又便利。因此,這里成為往來客商的必經之地,也成為設立稅站的理想據點。當時,在海邊設卡收稅的是國民黨“雜牌軍”,他們對進出貨物高抽水收稅,客商們苦不堪言。
當時,東江縱隊司令部就設在距離小梅沙約20里的坪山。1942年夏初,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來到小梅沙踩點后,決定在此設立稅站。數日后,游擊隊派出大隊人馬挺進小梅沙。“雜牌軍”見游擊隊聲勢浩大,不戰而逃。游擊隊便在海灘上搭起了幾間茅草棚,小梅沙稅站就這樣建立起來。
經研究決定,小梅沙稅站有6名工作人員負責檢查貨物、收稅,另有1個班的戰士負責稅站的安全保衛。為保護商人安全,游擊隊還成立了海上護航隊,負責海上交通線的安保工作。
稅站規定要根據貨物數量收取一定稅額并發給稅票,這些稅票可保障商船在游擊區安全通行。起初商販還多有顧慮,后來他們逐漸發現,游擊隊的稅站不僅稅率合理,而且戰士們都態度和藹,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這一帶是游擊區,游擊隊是真心抗日并保護群眾不受敵軍侵擾。于是,小梅沙稅站很快得到了當地群眾的鼎力支持,往來客商贊不絕口,甚至有不少客商特意繞道從小梅沙上岸,以繳納稅款支援游擊隊、助力抗戰。
小梅沙稅站成立后,帶動起周邊地區紛紛成立稅站,從鹽田通往橫崗的大、小坳也陸續設立了收稅點。
1943年冬,小梅沙稅站正式成為東江縱隊稅站總站,管理從大鵬灣到鹽田乃至東江河兩岸的稅收。途經這里的商販絡繹不絕,高峰期每天達到四五千人。稅站在海邊搭起10多間草房,而后飯店、商場、客棧也逐漸多了起來,形成了熱鬧繁華的集市。
每天晚上是小梅沙稅站最熱鬧的時候,商船紛紛靠岸,當地村民做起了小生意,商販們忙著查點貨物、排隊過稅。稅站的工作人員則忙著開稅票、收稅。武裝小隊派出巡邏哨,加強海陸警戒工作。據統計,稅站每天收稅額可達2萬元至3萬元,這些稅款全部上交作為東江縱隊的軍需經費。
小梅沙稅站是抗日戰爭期間東江縱隊設立的最大的稅站,有效解決了部隊經費問題,極大鼓舞了東江縱隊將士們的士氣,為抗日戰爭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