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阿洛夫:被毛澤東贊為“模范醫生”

來源:學習時報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4-01-10 16:01

被毛澤東贊為“模范醫生”的阿洛夫

■武斌

阿洛夫,原名安德列·雅科夫列維奇·特列賓,1905年出生于莫斯科一個工人家庭。十月革命成功后,進入莫斯科第一醫科大學學習,專攻外科。畢業后,經過幾年的醫院工作、專科進修和專業實習,成為醫科大學外科教授。早在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前的蘇日沖突和蘇芬戰爭中,阿洛夫就參加了戰場救護,成為一名出色的野戰外科專家。衛國戰爭爆發后,他先后被任命為奧勒爾軍區和庫爾斯克軍區的軍醫總監,并因在野戰醫學方面成就卓著,獲得蘇聯政府勛章。

1942年至1949年,阿洛夫先后以外科醫生和外科主任身份在延安中央醫院工作,負責中央領導同志的醫療和保健,也為一般干部和普通群眾治病。與其他“洋大夫”不同的是,阿洛夫還肩負著中蘇兩黨的聯絡任務。他認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關心中國人民抗戰事業,愿意為中國革命貢獻自己的力量。阿洛夫對中國革命的貢獻,不僅在于為抗日戰爭時期缺醫少藥的中國共產黨帶來了大量藥品和醫療器械,緩解了革命根據地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推動了當時世界先進的醫學思想、治療技術在我軍醫療衛生界的傳播,促進了我軍醫療衛生工作的進步和發展。

阿洛夫的高超醫術曾在根據地被廣為傳頌。他的“延期換藥法”,糾正了向傷口中填塞紗布條的傳統做法,改為采用嚴密消毒、不填紗布、減少換藥次數的新方法;他提倡的“動靜療法”,主張病人術后早拆線、早下床、早活動,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傷口快速愈合;他帶來的用鞣酸、硝酸銀治療戰斗燒傷的技術,以及在野戰條件下火線搶救、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的一整套方法都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他為節省藥品,免除病人痛苦,在醫療中還多有創舉。比如,他利用香蒲制成藥棉,質量很高、吸水性強,又節省了材料;他采用別特曼氏療法治療燙傷,做一層假膚敷住傷口,數日后便可痊愈。1942年9月,黨中央為阿洛夫批建了具有專門手術臺的手術室,毛澤東親自在手術室門上題寫“治病救人”四個大字。

在延安,經阿洛夫之手治愈的病人“廣至各分區縣市”,百里以外的群眾絡繹不絕地來找這位“洋大夫”看病。為了感謝他,當地群眾把他住的棗園后溝改名為“阿洛夫溝”。為了表彰他的出色工作和突出貢獻,1944年6月,阿洛夫當選為中央醫院模范醫務工作者。在全延安的衛生動員大會上,他受到毛澤東親書“模范醫生”的錦旗獎勵。同年冬,他又榮膺陜甘寧邊區政府的特等獎勵,成為出席邊區勞動英雄大會的英雄。

阿洛夫的醫德醫風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一切為了病人”是阿洛夫始終堅持的職業操守和工作原則。1944年上半年,阿洛夫工作特別緊張,除了日常的手術外,每天至少要施行一例急癥手術。通常是剛完成一例手術,第二例又來了,根本來不及休息。一次,阿洛夫正在施行手術的時候,因為過度疲勞和睡眠不足而昏倒。人們把他抬回寢室去休息,但一個鐘頭后,他又出現在手術室里!還有一次,外科收治了一個腹部受傷的病人,醫生給他揭開紗布后流出一股咖啡色的膿水,奇臭無比。醫護人員受不了,有人捂鼻,有人干脆跑了出去。阿洛夫見狀批評道:“哪有嫌病人臭的外科醫生呢?都回來,鍛煉一下自己的嗅覺!”

阿洛夫的管理理念對我軍衛生事業影響深遠。他注重醫療組織制度建設和醫院的科學管理,認為若沒有嚴密的組織和科學的分工,治療便不能有效地進行。因此,他在擔任中央醫院外科主任后,著手建章立制,創新科學的工作制度和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他把外科系統的手術室、病房和實習醫生資源重新整合,分為三個工作單位。每個單位由自己選出的人負責,并明確責任分工,如甲護士負責一切手術器械,乙護士負責一切敷料,衛生員負責抬病人。為了保證組織機構的健全和穩定,提高干部們的責任心,阿洛夫又在外科建立了嚴格的檢查制度。除了每3天一次護士長的集體匯報外,他隨時隨地抽檢工作,找同志個別談話,了解情況并進行教育指導。工作中所需要的每一張表格,他都要求醫生護士無遺漏地填寫清楚,即使某一項中沒有發生問題,也必須注明“無”而不準出現空白。在他的嚴格管理下,外科手術室就像一部流暢運轉的機器,即使在全速時也能保證忙而不亂。同時,效率也大為提高:過去數小時才能完成的急癥手術準備,當時20分鐘內就可完成;過去10個小時才能做7例手術,而當時5個小時可以做23例。

阿洛夫還為中國革命和解放事業培養了大批外科專業人才和骨干力量。阿洛夫在中央醫院時,按照彭德懷的指示,組建了一個專門對外科醫生實施戰地救護培訓的教學基地。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他一人承擔了實驗、開刀、病房、換藥、門診等多項教學任務,除非有特殊的會診,他都深入學員中間進行指導。阿洛夫對學員要求非常嚴格,規定學員學外科前必須有醫院多個科室實習經歷,其間不可以出任何差錯。同時,為了提高醫護人員的戰場實際處置能力,加快掌握傷員搶救技術,他注重現場教學,經常把全科醫護人員帶到野外山地進行模擬訓練。阿洛夫講一套示范一套,經常趴在地上講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從火線上將傷員搶救下來而自己不受傷,如何才能爬得快。在他的悉心培育下,有80多位醫生順利畢業并走上外科醫療工作前線。

延安《解放日報》曾發表題為《國際友人阿洛夫同志》的文章,對他給予高度評價:“阿洛夫同志在和平醫院第一部的兩年工作中,已給我們的醫務界注入了不少新的血液,開辟了醫務工作者一個新的方向,無論是在醫學、技術或工作作風上,都起著轉變和革新的先鋒作用。”“無論醫療技術、行政管理和業務教育上,他都創造了很多光輝的成績和新的范例。”這既是阿洛夫援華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是對他卓越貢獻的中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