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鄧子基:新中國財政學奠基人開拓者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3-11-20 07:53

有人稱他“大師泰斗”,他說“我是老師老兵”

——緬懷新中國財政學奠基人開拓者鄧子基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趙雪彤

他是新中國財政學界的一代宗師,有人稱他為“大師”“泰斗”,但他說,“我不是大師,是老師。我不是泰斗,是‘老兵’”。

從教七十余載,他始終奮斗在教學、科研一線,先后出版了專著、譯著和教材75本,發表主要論文400多篇,是中國社會主義財政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他是著名財政學家、經濟學家、教育家,廈門大學資深教授鄧子基。“問道持真理,立論為人民,文章與時進”是他的治學理念,“教書、育人,出人才、出成果”是他的人生宗旨。

“平安幸福,前程似錦”,2020年教師節前夕,鄧教授在他的第105位博士生唐文倩代筆的《鄧子基傳》上,用微微顫抖的手,題寫了這8個字。

學生的成長成才,就是鄧子基的信念。70多年來,鄧子基培養了100多名博士、博士后,300多名碩士,財經人才數以千計。這位曾獲“中國財政理論研究終身成就獎”的老人“平生最快樂的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020年12月22日,鄧子基走完了他九十八載的人生之路。

接到廈門急電,唐文倩一路從鄧子基的老家三明,趕回廈大西村的家中。趴在老師的書桌旁,唐文倩滿面淚水,透過熱淚,這些年來在老師家中的畫面浮現在眼前:師母遞進書房的一杯清茶,幾本邊角都磨毛了的筆記本,書案上一個個不同度數的放大鏡,和論文里那些紅藍相間的密密麻麻的批注……

“一個還能戰斗的老兵”

鄧子基的前半生是充滿苦難和艱辛的。1923年6月,鄧子基出生于福建沙縣,幼年雙親先后去世,生活十分艱難。1937年7月,他考入福建省南平初中,3年后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福建省立福州高中。

1940年,他依靠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被保送到當時在重慶的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讀書。1949年,他在福州參加民革地下組織,任福州民革宣傳干事兼福州福商中學教師,積極從事愛國革命活動。

新中國成立不久,廈門大學傳來了消息,王亞南校長領銜的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開始招收研究生。1950年7月,鄧子基以福州考區第一名的成績,進入《資本論》研究生班學習,成為新中國第一屆研究生。

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鄧子基一直在廈門大學從事經濟學、財政學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作為“國家分配論”的重要奠基人和發展者,鄧子基對財政本質做了全面、精辟的論述,并且對加強財政調控、深化財政改革、堅持財政平衡、振興國家財政等問題做了全方位的闡述,這對我國的財政理論研究與財政實踐具有建設性的指導意義。

在數不清的榮譽面前,鄧子基從未懈怠,自稱是“一名從事財政教學科研工作的老兵”,九旬高齡仍戰斗在教學科研第一線。

拿著放大鏡研學

“他從草根起步,在角落拓荒,卻最終寫就了自己的華彩樂章。一人,一校,一城。帷幕落下,弦歌不絕。”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遠寫下這段話紀念鄧先生。

九十八載歲月上下求索,七十余春秋耕耘不輟。“老師對學術兢兢業業的追求,幾十年不變對研究的態度,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廈大學子。”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主任童錦治感慨,曾經做過白內障手術的鄧老師,書桌上放著4個倍數不同的放大鏡。他一年訂了2000多元錢的報紙,從來都沒有停止學習。

“一生拼搏研財政,兩袖清風為人師。”是鄧子基的人生寫照。回想過去,唐文倩說:“在成為鄧老工作助手3年半的時間里,老師已是耄耋老人,可是他的工作仍繁忙而充實。他依然堅持給每屆博士生上基礎理論課,依然出席學校的各種活動,從畢業典禮到新生見面會,依然每天伏案幾個小時寫作或批改論文。”

“每次去看望老師,他都拿著放大鏡在看報紙。看到我們來了,會很認真地探討學科應該怎么建設,講述他對財政稅收改革的理解等。”童錦治說,他不僅關注整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對整個財政學科的發展,包括廈大財政系的學科建設都非常關心。

“白花花頭頂”的守望

“我最感動的是1995年,當時我得了甲狀腺結節,在廈大醫院做手術,手術做了挺長時間。一出手術室,我就看到一個白花花的頭頂。后來他們和我說,鄧老在手術室外已經等了很久了。”回憶起與恩師相處的點滴,童錦治的聲音有些哽咽。

“他喜歡把學生帶到自己的書房,一起探討學術問題,順便讓弟子們嘗嘗老伴最拿手的熱湯面。他的身影每次出現在廈門大學的校級典禮或會議上,都會引起學生的歡呼。因為,他最親近的學生稱他為‘鄧爺爺’。”在唐文倩心中,鄧子基是學術上的導師,也是可敬可愛的老爺爺。

愛生如子,寓教于談笑之間。每逢過節,鄧子基都會邀請學生到家做客。即使學生畢業多年后,他依然如慈父般關心著學生的學習、生活、事業和家庭。

“爺爺為培養我們傾注了大量心血,教我們經世濟民的學問,還潤物無聲般地將讀書人的風骨根植于我們每一位鄧門學子的內心。”唐文倩說。

“老爺子”的兩把“金鑰匙”

“一家人的歡樂也就是幾個人的歡樂,可師生大家庭的歡樂就多得多。學生超過我,我最高興。”鄧子基曾說,“人生有兩把鑰匙:治學的鑰匙、為人的鑰匙。我自己要先掌握好這兩把鑰匙,然后再把它們交給學生。”

針對研究生在求學中的困惑,鄧子基形象地將博士生比喻為“國家隊”,將碩士生比喻為“預備隊”,倡導同學們要踏實地做學問。他說:“做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一定要有嚴謹求實的精神,要堅持辯證的思維和積極穩妥的態度。”

“教書、育人,出人才、出成果”,這是鄧子基教授培育學生總結出的十字“訣”。“要做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一直是鄧子基教授對學生不變的要求。

“他身上有一種常人難以超越的堅韌。”林致遠始終記得,第一次上鄧教授的課時,他提出的“二十四字”要求,“‘人各有志、人貴有志、開拓刻苦、嚴謹求實、揚長避短、勇攀高峰’。他一生都在踐行著這‘二十四字’,也指引著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堅持不懈、精益求精。”

對待學術,鄧子基善于傾聽不一樣的聲音,關注時代發展,并做出積極應對和改變。他鼓勵學生和同行們提出不同的觀點,希望看到學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并從中“取長補短”,啟發新一輩獨立思考,提出疑問。他說:“只有這樣,學術才能不斷進步。”

半個書柜的“秘密武器”

“鄧老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他非常的平易近人,他會用心記下身邊每個人的名字,關注學生的生活和發展。”童錦治說,記得以前和鄧老一起去外地參會,有一位司機師傅接過他兩次,鄧子基就記住了他的名字。

“人的感情是相互的,你愛護學生,學生就尊重你。”鄧子基教授談到師生之道,曾這樣總結。

林致遠回憶,有幾次和他聊起,是怎么保持這么好的記憶力時,他說,“其實沒有什么秘訣,我從五十幾歲開始就每天記日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每天把重要的事情用筆記下,是鄧子基保持良好記憶力的“秘密武器”。堅持了40多年,鄧子基的日記擺了快半個書柜。靠著這個秘訣,鄧子基教授對學生的關心與培養,貫徹終生。他的弟子,不僅在學校學習期間得老師的細心栽培,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還一直得到他無私的指導和關愛。他們都說,鄧老是“良師益友”。

“老兵傳薪火,根深托新枝。”幾十年辛勤耕耘,鄧子基桃李滿園,碩果累累。這些學生都不負眾望,靠他們的努力工作,回報社會,成了各行各業的杰出代表。他愛生如子、潛心求索、銳意創新的精神也影響了一代代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