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增華,乳名喜,也叫四喜,曾用名陳克、王喜田,1917年出生,陜西省藍田縣人。1935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1936年冬參加紅軍,先后任紅十五軍團政治部民運部干事,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民運干事、敵工干事。1938年在延安抗大四期、五期學習和工作,后歷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部政工科長、教三旅政治部敵工部長等職務。1942年9月28日率教三旅八團奔襲日軍據點時,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西安事變爆發之前,藍田地下黨和十七路軍在縣城開辦抗日民眾干部訓練班,趙伯平、郗執中是負責人,方仲如、汪鋒、陳志敬等先后講過課,培訓對象為中小學教師和返鄉學生,穆增華、李寶賢、李景育等一起參加訓練班的工作。
西安事變爆發之后,張學良、楊虎城和紅軍達成協議,徐海東、程子華率紅十五軍團于12月17日抵達藍田縣城,藍田各界在老體育場召開歡迎大會。會上,穆增華代表藍田縣青年學生致歡迎詞,熱情誠摯的發言受到紅十五軍團政治部主任王首道等同志的贊賞,隨即就讓穆增華到紅十五軍團政治部工作,隨軍赴商洛抗敵。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以后,紅軍奉命返回原地,途經藍田。穆增華請假回家辭行,父親說:“準備正月給你結婚,你一走,我給人家媳婦娘家咋交代?”穆增華斬釘截鐵地說:“現在我重任在身,顧不了那么多了!”他連夜在村子里聯絡了穆志端等五六個青年,第二天一早一起投奔紅軍。三哥把他送到村口,戀戀不舍,給了他20塊大洋,問他:“夠不夠?”他說:“夠了,紅軍不隨便花錢。”臘月二十四中午到達藍田縣城后,穆增華所帶的幾個青年分配到學生隊,穆增華、郗執中、李寶賢等人分到民運部。中共藍田縣委書記趙伯平、屈光也隨民運部一起同行,當晚撤出藍田,經耿寨,繞西安,過咸陽、禮泉,直至甘肅慶陽鐸馬關。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八路軍一一五師首戰平型關,政治部沒有直接參戰,民運部的主要任務是配合主力,發動群眾協助師直機關,完成師直醫院的救助工作。穆增華和民運部干事閻子慶(后來任陜西軍區政委)的主要任務是:在前方打響前,一定要把老關廟后山那條河面上的浮橋架起來,將師部醫院隱蔽在河對岸的背陰處。在當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天快黑時,穆增華和大家就架好了一座浮橋,救護車和擔架皆可通過了。可是,由于當時河流上游正下大雨,河水不斷暴漲,一時人無法靠近,眼睜睜地看著浮橋被洪水沖垮了,原來架橋的物資也被河水沖得一干二凈。穆增華和同志們連夜又發動群眾,籌備好架橋的物資,繼續戰斗,直到第二天早晨天亮后,穆增華和閻子慶身系繩索,顧不得河水寒冷刺骨,下到河水深處探尋河底,選好搭浮橋支架的地方,再讓老鄉固定好橋梁、橋架和橋墩,大約有二三十人參加。12點左右,浮橋終于又架起來了,為師直醫院及時接送傷員的車輛和擔架順利通過提供了便利條件。
1939年冬,穆增華回到了八路軍一一五師政治部,任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部政工科科長。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建制撤銷后,又任教三旅政治部敵工部長。其間,為了對敵斗爭的需要,他用了其乳名中的“喜”字,化名“王喜田”,以表達他對藍田故鄉的熱愛與懷念。
1942年9月28日,教三旅八團奉命夤夜奔襲梁山縣岱家廟附近日軍據點,穆增華主動參戰。穆增華從一道殘破的土墻后邊奮不顧身地躍步而起,對著喇叭用日語以極大的力氣向日軍繼續喊話:“日軍士兵們!放下武器吧,你們已經被八路軍包圍了……”幾顆槍彈應聲朝著穆增華飛來,他已身負幾處重傷,但仍堅持著戰斗。突然,一顆罪惡的子彈擊中他的腹部,穆增華身子一晃,頓時,鮮血直流,倒在了身邊戰友惠毅然的身上。戰友一把抱住他,急切地呼喚。溫熱黏稠的鮮血從洞穿穆增華腹部至后腰的創口噴濺出來,浸透了他攜帶的標語、傳單,浸濕了惠毅然滿手滿身。戰友把穆增華背出了前沿陣地,上藥、包扎,但傷勢實在太重了,流血過多,在返回駐地的路上,躺在擔架上的穆增華用微弱的聲音對戰友說:“我……不行了,我別無他求,只希望……給我家中寫封信,說我是在抗日前線犧牲的……”喘息了一會兒,他又說:“挎包里還有本《子夜》,是借周正同志的,請還給他……”穆增華同志英勇犧牲了,犧牲在子夜時分,他那生命的熱血浸透了小說《子夜》的每一張書頁,呼喚著黎明的曙光。
1997年12月,汪鋒、曾思玉、惠毅然在《西安日報》發表了悼念穆增華的紀念文章《血染子夜迎黎明》。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優秀的敵工干部——穆增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