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長(1912.10.9—2010.7.30),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1931年至1937年在清華大學學習,后留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并于1942年獲理學博士學位。1942年至1946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任研究工程師。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教授兼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清華大學教授、副教務長、教務長、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3年后歷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市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海外交流協會會長等職務。
錢偉長:即使在最艱難時期,依然樂觀向上
■黃濤 張小茜
錢偉長是一位通澈的愛國者,一位通達的科學家,一位通識教育家,一位通才跨界者。他把自己的前途深深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之中,不計較個人得失,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正是這種大氣魄、大格局,才造就了這位著名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的大成就、大智慧。
通澈:愛國者底色
1912年,錢偉長出生于江蘇無錫一個書香世家,盡管家境貧寒,但錢偉長從小勤奮好學。1930年他以語文和歷史滿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目睹國家危難、日寇入侵,他立志為國防建設作貢獻,決心棄文從理,毅然轉入物理系學習。1939年8月,錢偉長與郭永懷等9位西南聯大同學考取了中英庚款公費生,1940年1月在上海集合乘船轉加拿大,但大家在船上發現護照上有日本簽證,允許他們在橫濱停船時登岸游覽,他們非常憤怒:當時日本正在侵略中國!他們絕不接受敵國簽證,于是全體人員攜行李下船返回昆明,第二年夏天才重新赴加拿大學習。
錢偉長在多倫多大學師從著名應用數學家辛格。1941年,年僅28歲的錢偉長僅用50天便與導師共同完成論文《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其中非線性微分方程組被稱為“錢偉長方程”,愛因斯坦稱贊“是錢偉長解決了一個困擾我多年的難題”。1942年底,他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擔任研究工程師,與錢學森等一起,在世界著名科學家馮·卡門指導下從事航空航天領域的研究工作,參加火箭和導彈實驗,并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于奇異攝動理論的論文。1946年,與馮·卡門合作發表的《變扭率的扭轉》成為國際彈性力學理論經典之作。
身在異國他鄉,但錢偉長牢記周培源先生的教誨:“兒不嫌母丑,子不棄家貧。”他時刻準備用所學報效祖國。在得知國內抗戰勝利的消息后,1946年,他謝絕馮·卡門的挽留,放棄國外優厚的工作生活條件,以“久離家園、懷念親人”為由,沖破阻力只身回國,到母校清華大學擔任一名普通教授。然而由于薪水很低,往返3個學校的教學還是讓他的五口之家入不敷出,只能借貸度日。他曾回憶說:“我是中國人,我要回去。雖然回國后,第一個月的工資只夠買一個暖水瓶,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更從來沒有對國家喪失過信心。”
1956年,錢偉長參與制定科技發展遠景規劃,即“十二年科學規劃”,他提出的專業計劃包括原子能、導彈航天、自動化、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唯獨沒有自己的專業:力學和應用數學。面對“錢偉長怎么不要自己專業”的質疑,他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
通達:科學家本色
科研創造是他生命的本色。1947年錢偉長針對受均勻壓力的固定薄圓板,用中心撓度為攝動參數導出攝動解,發明了流傳于世的“錢偉長方法”。1951年他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室,后來又與錢學森合作創辦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和自動化研究所。他主持了我國第一個力學研究班和力學師資培養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力學工作者。他研究提出的有關圓薄板大撓度問題的參數攝動解法,被國外學者廣泛引用,并稱之為錢氏攝動法。1956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彈性力學專著。1964年,錢偉長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建立廣義變分原理,導出殼體的非線性方程,廣義變分原理享譽世界。作為理性力學的推動者,1979年為促成中國力學學會成立理性力學與力學中的數學方法專業組,錢偉長親自擔任組長。專著《穿甲力學》獲1998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錢偉長還在國際學術界享有聲譽,先后當選為波蘭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多倫多賴爾遜學院院士,進入美國名人錄、英國劍橋名人錄等。
錢偉長生前說過:“即使在我生命中最艱難的時期,也沒有倒下,依然樂觀向上。”1958年至1966年,錢偉長編寫了約600萬字教材,審稿約300余件,艱難條件下依然通過各種渠道將科學成果貢獻給國家,成為愛國的“無名英雄”。
“我從不考慮自己的得與失,祖國和人民的憂就是我的憂,祖國和人民的樂就是我的樂。”他從來沒有動搖過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正如錢穆先生所言,這種精神和力量不是別的,它就是我們民族的歷史精神和文化精神。
通識:教育家角色
錢偉長自身得益于家學傳承,受益于文理融通,是“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廣適應”復合型人才的典范。他非常重視通識教育,倡導人文教育、和諧教育、體育和美育。“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是一個愛國者,一個辯證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門家。”1977年以后,他赴祖國各地作了數百次講座和報告,提倡科學和教育,宣傳現代化。1983年,古稀之年的錢偉長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又回到他最熱愛的教育事業。他倡議的“拆掉四堵墻”集中體現了他的教育理念。一是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以密切學校與社會和企業的聯系,進一步強調教育為社會服務的辦學方針;二是拆除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主張高校既要辦成教學中心,又要辦成科研中心,反對在大學里人為地把教學與科研分開;三是拆除各學院與各專業之間的墻,強調學科交叉,夯實基礎,淡化專業,注重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立足培養復合型人才;四是拆除教與學之間的墻,認為“教”雖有指導作用,但畢竟是外來因素,“學”才是內在因素,學生只有通過主動學習,才能把所學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高等學校應該把學生培養成有自學能力的人,在工作中能不斷自己學習新知識,面對新條件能解決問題的人。
以國家需要為導向的愛國主義精神教育、以優良傳統道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以為人民服務為主旨的三觀教育貫穿錢偉長的德育思想。他強調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教育,應該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德育工作的始終。“我們中國青年應當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應當用高尚的思想去指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將上海大學的校訓設定為“自強不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通才:跨界者特色
錢偉長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從文科到理科,從力學到應用數學,從物理到教育再到社會活動,他一生學過十幾個專業,科研生涯涉足幾十個行業,在多個領域均取得了常人無法企及的卓越貢獻,是一位罕見的百科全書式的通才跨界者。其秘訣在于對國家興亡、社會進步有著深沉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正如他經常說的:“我36歲學力學,44歲學俄語,58歲學電池知識。不要以為年紀大了不能學東西,我學計算機是在64歲以后,我現在也搞計算機了。”
錢偉長憂國憂民,情系蒼生,南到西沙群島,北到漠河,西到新疆,無不留下他奔走忙碌的身影。他以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為導向,對于知識的吸收和積累不僅僅局限于專業,而是海納百川,厚積薄發,善于解決實際問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被稱為“萬能科學家”。從1957年后的20多年間,他與清華園里的科學家們解決技術難題100多個:應李四光要求研究測量地引力的初步設想措施;為國防部門建設防爆結構、穿甲試驗、潛艇龍骨計算提供咨詢;為電纜廠提供從未發表過的電纜強度計算方法與公式;為人民大會堂眺臺工字梁的穩定提出方案;為北京工人體育館提出網絡結構設想和計算方法;為北京火車站屋頂邊框強度設計提供計算方法;與工人們一起建立起了熱處理車間,還設計了當時北京最好的液壓機床。1980年參觀福建馬尾港時,錢偉長建議在對岸水中堆積卵石,束水攻沙,解決了馬尾港泥沙淤積問題;建議用分級提水的方法解決定西地區的干旱問題,提出“以水發電、以電提水、建設灌區、興辦糧倉”的扶貧方案;在甘肅白銀和金川新建礦區,明確提出“超產留成,進行原材料深加工,帶動地方鄉鎮經濟發展”,使金川變成了河西走廊東段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錢偉長憑借深厚的物理學基礎和漢文化根底,在1985年獨創了“錢碼”。“錢碼”以高速易學聞名于世,為IBM機所采用,并獲得1985年上海科技發明獎。
他積極為國家制度建設建言獻策。1953年錢偉長參與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1980年后,錢偉長相繼被選為民盟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和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執行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和《辭海》副主編、《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委員等。
“從義理到物理,從固體到流體,順逆交替,委屈不曲,榮辱數變,老而彌堅,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學,無名無利無悔,有情有義有祖國。”這是2010年錢偉長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組委會給予他的評價,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