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爱-第1页,在线看片日韩无线免费,精品欧美一区免费观看α√,孩交精品乱子片免费

任新民:“中國放衛星的人”

來源:學習軍團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4-02-20 18:08

任新民,1915年12月生于安徽寧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1949年9月參加工作,196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2月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1952年8月至1956年8月參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籌建工作。1956年8月參與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籌建工作,后任一分院副院長等。1975年6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黨的核心小組成員、副部長。1977年9月任第七機械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1982年4月起先后任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工程總設計師,航空航天工業部、航天工業總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等。1999年8月起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四屆、五屆、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六屆、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兩項。2017年2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圓夢飛天之路的“總總師”

——追憶“兩彈一星”元勛任新民

■解放軍報記者 張新 鄒維榮 通訊員 趙艷斌

2017年2月12日,我國“兩彈一星”元勛、著名的導彈和火箭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新民溘然長逝,享年102歲。在航天領域,他與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并稱為中國“航天四老”。從東風一號導彈,到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放飛東方紅一號衛星,到擔任載人航天工程首席顧問,中國航天事業從未少過任老的身影。他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等6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被航天人親切地譽為“總總師”。

一封電報,讓他與航天結緣

1940年,當抗日戰爭的烽火燃遍祖國大地,任新民選擇在另一個戰場為國“戰斗”,除了擔任大學講師,他還兼任某兵工廠技術員。在此期間,經過反復研究試驗,他成功實現用黑火藥代替無煙火藥裝填迫擊炮,解決了中緬戰場上火炮裝藥的燃眉之急。

不久,他被選送去美國一家著名的銑床廠實習。告別了祖國和親人,任新民開始了異國他鄉的生活。他在鉆研工藝的同時,還拿到了密歇根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為以后研究火箭發動機積累了豐富經驗。

新中國成立后,任新民義無反顧地回國。歸國后,他強忍父親辭世和兒子夭折的悲痛,在南京華東軍區軍事科學研究室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搞”火箭。當時在中國,“搞”火箭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沒多久,他接到一封電報邀請,參與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工作,并負責講授固體火箭課程。就這樣,一封電報讓他與航天結緣。

在那里,他與錢學森初次相見,在對中國能否造出自己的火箭、導彈的問題上,錢老脫口而出:“外國人能造出來的,中國人也能,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不成?”這句話任新民記了一輩子。

與君初相識,猶似故人歸。當晚,兩位專家徹夜暢談。錢學森贊賞他才識過人,這次見面,開始了兩人此后半個多世紀的航天合作。

1956年,由錢學森負責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調任為五院下屬的六室主任。從此,他的一生便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緊緊連在一起。

從零開始,把中國首顆衛星送上天

這注定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日子,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托舉東方紅一號衛星飛向浩淼的太空。從此,照亮了我國的飛天之路。

這一刻來之不易,要知道這是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作為火箭技術總負責人,任新民難掩激動的淚水,艱難風雨歷程涌上心頭……

鏡頭拉回那段崢嶸歲月。當蘇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人造衛星,毛主席審時度勢,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不久,我國的人造衛星計劃正式啟動,任老擔任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總負責人。

當時,中國工業一窮二白,一切都要從零開始,但任老毅然挑起重擔。

發動機是火箭的心臟,決定任務攻關的成敗。研制發動機的過程異常艱辛,不僅要弄懂許多設計難題,還要攻克諸多材料與工藝方面的關鍵技術。這些困難如同一道道關卡,橫亙在攻關路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憑著鐵一般的意志,任老迎來勝利的曙光。

攀登科技的高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在使用遙測彈測試發動機性能時,彈頭未落入預定彈著點。

時間緊急,任老心急如焚。他帶領大家,在茫茫大漠苦尋彈頭殘骸。年近花甲的他,拄著拐杖,和年輕的戰士一樣,白天翻越一個個沙丘,夜里靠蓋沙子取暖。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第5天,終于找齊了所有殘骸。有了確鑿的“物證”,任老順利查出故障原因,成功排除了問題隱患。

此時,在技術上如何實現火箭整流罩分離,成為任老面前又一道難題。

北國天寒地凍,任老裹了一件厚棉襖,便跑到外場進行試驗。經過多次論證后,他確定了“兩個半罩先縱向解鎖,然后水平方向快速平拋”的新方案,成功實現火箭整流罩平穩分離。

就在火箭發射前夕,為了保險起見,任老提出要在火箭二三級之間涂抹二氧化鉬,防止火箭發生“冷焊”現象,影響分離。實踐證明,這種“萬無一失”的做法,對托起衛星成功升空十分必要。后來,周總理親切地稱他為“中國放衛星的人”。

在同事眼中,任老是中國航天領域的“常勝將軍”。但任老心里清楚,干航天哪有“常勝將軍”,稍有半點馬虎,就會釀成大錯。當時,有人勸他,該退下來享享清福了。但他全然不顧地踏上了新型火箭研制的征程,相繼“護送”多款型號衛星成功升空。難怪任老的女兒常說:“只要父親出差幾個月,我們國家就有一件大好事發生。”

立下軍令狀,再難也要研制出氫氧發動機

火箭飛行的動力源于發動機,與常規發動機相比,氫氧發動機效率高、推力大。但“搞”氫氧發動機,需要突破更多技術難題,關鍵在于低溫和儲存技術。當時,美國、蘇聯已成功掌握,任老迫切希望中國也能有所突破。

為了保險起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計劃使用常規推進劑發動機,把氫氧發動機作為備選。

得知這一消息后,正在外地出差的任老,匆匆回京。在表決時,他擲地有聲地說:“氫氧發動機這個臺階遲早是要上的,我們現在能上得去,我可以立軍令狀!”后來,氫氧發動機成為第一方案。

當大家對新型發動機萬分期待時,火箭卻在首次托舉衛星時,由于發動機原因,發生了二次啟動失敗。任老力挺的項目遭遇了滑鐵盧,一時間質疑聲四起。

越是最困難的時候,越是快要成功的時候。任老鼓勵大家:“掉下來并不可怕,只要認真對待,總結經驗教訓,再干,再實踐,一定會成功!”在一次出差途中,他在草紙上論證時,終于找到答案——改變氫氧混合比。從此,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為中國航天的“金牌火箭”。

幾十年來,任老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直潛移默化地感染著無數航天人。

有一次,長征三號全系統試車,儀器艙突然著火。任老沒等警報解除,頂著濃煙和滅火的水柱,直接爬上了試車臺,希望通過著火點查明原因。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步入耄耋之年,任老繼續發揮余熱,他擔任載人航天工程論證小組首席顧問,時刻關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幾個月前,他還心系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在病榻上寫下“祝賀長征五號首飛成功”的字跡。

任老對中國航天事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用一句簡單的話對自己61載波瀾壯闊的“航天人生”做出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這句平凡的話語,是他人生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