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于雅倩 發布:2024-08-02 07:06:21
以變應變:火箭炮一直在“進化”
■李 倫 李霄宇 王文岳
前不久,在第28屆歐洲國際防務展上,一些新型火箭炮如韓國K239“春武”、美國M142“海馬斯”、印度“皮納卡”、德美兩國聯合研制的GMARS等集中亮相。
“發射時煙塵云起,目標區彈如雨下。”能在陸戰場上“翻云覆雨”的火箭炮扎堆現身,折射著世界范圍內此類裝備發展的強勁勢頭。
事實上,多年來火箭炮一直是各國陸軍倚重的重要裝備。當前,在一些熱點地區的軍事沖突中,火箭炮的作用仍不容小覷。
火箭炮研制與應用方面的這些動態,為人們研判此類裝備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提供了新“窗口”,請看本期解讀。
戰火中漸漸站穩腳跟
說起火箭炮,就不能不提到蘇聯軍隊裝備的BM-13火箭炮。
1941年7月14日,德國空軍在奧爾沙火車站所在區域遇到了奇怪一幕。當時,在奧爾沙火車站待中轉的德國軍隊和大量物資,受到突如其來的強大火力打擊,短短幾秒內,該火車站成為一片火海。從打擊強度上判斷,德軍認為至少是一個炮兵師的火力。附近的德國空軍戰機迅速升空,企圖找到并摧毀這支炮兵部隊,結果幾經努力卻無功而返。
當時的德國空軍不知道,他們要找的對象,其實是一個僅僅由7輛BM-13組成的火箭炮連。BM-13火箭炮,就是后來為世人所熟知的“喀秋莎”。
多管聯裝、火力兇猛、機動快速……從此,火箭炮登上世界軍事舞臺。
二戰中,盡管蘇聯對BM-13火箭炮的使用一度嚴格保密,但最終BM-13火箭炮還是有一些被德軍繳獲。據此,德軍研制出自己的火箭炮,并通過賦予火箭彈空中自旋轉能力,讓其擁有更高的打擊精度。
對這種武器,蘇聯和德國給予高度重視。以蘇聯為例,當時該國還制造和列裝了能發射300毫米和310毫米火箭彈的“瓦紐莎”和“安德柳莎”大口徑火箭炮,給德軍造成大量殺傷。蘇德戰場上,多次戰役中都有火箭炮的身影。
二戰后,火箭炮繼續發展。冷戰時期,蘇聯研制出BM-21“冰雹”火箭炮并大量列裝部隊。該火箭炮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射程達20千米,射擊準備時間短,幾分鐘之內就能展開射擊或者轉移陣地,但其射擊精度較低,發射時火光大、易暴露。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軍隊又服役了BM-27“颶風”火箭炮。
這一時期,美軍研制的重點先是打擊精度高且節省彈藥的身管火炮,后來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火箭炮顯示出的強大毀傷能力,讓美軍深受觸動,重新開始重視對多管火箭炮的研制。
BM-30“龍卷風”。資料圖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適應戰場需求,研制列裝了一批性能更好的火箭炮,包括蘇聯的BM-30“龍卷風”、美國的M270“鋼雨”、巴西的“阿斯特羅斯”Ⅱ型火箭炮等。這一時期的火箭炮,為此后多國火箭炮的設計與制造提供了范本。以BM-30“龍卷風”為例,它配備有火控計算機和戰場信息交互裝置,能夠發射集束彈藥、溫壓彈、高爆彈等彈種,射程達90千米。
海灣戰爭中,美軍開始將衛星定位導航技術應用于火箭炮。加裝了制導系統的火箭彈打擊精度明顯提高。之后數十年里,借力衛星定位導航系統成為火箭炮發展的重要標志。
一路走來能力變強
俄烏沖突中,BM-21“冰雹”、BM-27“颶風”、BM-30“龍卷風”、M270“鋼雨”、M142“海馬斯”等火箭炮先后現身,俄軍還使用了TOS-1A“日炙”噴火坦克,這種坦克本質上也是多管火箭炮系統,能發射攜帶溫壓彈頭的火箭彈。
綜觀當前火箭炮的發展,其“本領”早已今非昔比。如果說以往火箭炮對機動性及毀傷范圍強調較多的話,如今的火箭炮,跑得更快,火力更猛,打得更遠也更準。
M142“海馬斯”火箭炮。資料圖片
首先,更加重視戰場機動能力。在第28屆歐洲國際防務展上,德美相關公司聯合研制的GMARS火箭炮,采用8×8卡車底盤。據稱,該火箭炮速度可以達到100千米/小時。“快打快撤”能力,對火箭炮來說同樣重要。俄烏沖突中,M142“海馬斯”火箭炮可在幾秒鐘內射出6枚火箭彈,然后快速撤離陣地。
GMARS火箭炮。資料圖片
其次,可發射更多類型的彈藥。近年來,一些國家新研制或列裝的遠程火箭炮大都具備“共架發射”能力,即不僅能發射不同類型、不同口徑、不同射程的火箭彈,還能發射巡飛彈和部分類型的導彈。如歐洲導彈集團德國分公司展示的Euro PULS多管火箭發射系統原型車,據稱不僅可發射多型火箭彈,還可發射JFS-M巡航導彈、SkyStriker巡飛彈、3SM超音速打擊導彈等。
K239“春武”火箭炮。資料圖片
再次,追求更高的打擊精度。隨著制導技術的融入,火箭炮的打擊不再是“大水漫灌”,逐步具備了對縱深目標、點狀目標進行精確打擊的能力。今年的歐洲國際防務展上,韓國韓華公司對K239“春武”火箭炮能發射戰術地對地導彈(KTSSM)這一點進行了強調,宣稱圓概率誤差小于2米。其他參展火箭炮的宣傳,也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其遠射程和高精度打擊能力。
事實上,各國的火箭炮都在朝這方面努力。如巴基斯坦的“法塔赫-1”遠程火箭炮,射程70至140千米,圓概率誤差小于50米。該火箭炮還具有分布式精確打擊能力,可以在目標區的一定范圍內精確打擊多個目標。
此外,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也是當前火箭炮發展的特點。Euro PULS多管火箭發射系統據稱可輕松與外部的C4I系統連接;駕駛室配備有模塊化火力控制系統,接到任務后一分鐘即可射擊;駕駛室后有起重機,可以自動重新裝載火箭彈艙。
所面臨的威脅依然不小
多年來的持續發展,讓火箭炮的“武功”不斷精進。但同時,這種精進及其在戰場上的不俗表現,也讓火箭炮開始“樹大招風”——各國更加重視對火箭炮進行反制,以便在戰時化解來自對手火箭炮的威脅。
總的來看,當前火箭炮所受威脅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種威脅來自以“偵察無人機+”為特征的打擊群體。對無人機來說,偵察監視是“看家本領”。憑借居高臨下的廣闊視野以及較遠的飛行距離,尤其是一些高端設備如合成孔徑雷達的使用,偵察無人機有更大的概率發現對手的火箭炮。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偵察無人機已具備與很多武器裝備“聯手”的能力,即為其他武器裝備提供引導,從而完成對目標火箭炮的打擊。偵察無人機“聯手”的這些武器裝備,可以是傳統的身管火炮、坦克,也可以是導彈,還可能是直升機和固定翼戰斗機。只要條件具備,它們就能搖身一變,成為火箭炮的“克星”。俄烏沖突中,俄軍就曾用無人機偵察并引導“伊斯坎德爾”-M導彈擊毀烏軍多型火箭炮。當然,傳統的人員前出抵近偵察也能為這些武器裝備提供引導,不過所冒風險較大。
第二種威脅來自察打一體無人機和巡飛彈。察打一體無人機和巡飛彈的留空時間較長,它們不僅能夠在戰場上空邊飛行邊尋找目標,而且帶有打擊彈藥,能相對容易地做到“發現即摧毀”。一些新一代大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升限超過6000米,能避開“毒刺”等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威脅,在更大范圍發現火箭炮發射陣地。和快速飛行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巡飛彈相比,火箭炮一旦被發現,其轉移的速度幾乎不值一提。當前,火箭炮還面臨著來自穿越機(FPV)的威脅,一些熱點地區的軍事沖突中,已出現用穿越機擊毀對方火箭炮的戰例。在未來,飛得更高更遠更快的察打一體無人機以及配備有更加先進感知系統的巡飛彈,或將給火箭炮帶來更大威脅。
第三種威脅來自日益強大的電磁設備和裝備。反制火箭炮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其發射導彈或火箭彈之前發現它并加以摧毀。除了各種無人機和傳統的偵察人員抵近偵察外,科技的發展,使更多感知設備能在相當遠的距離上搜索和發現火箭炮。比如,一些偵察衛星和一些經過升級的有人偵察機,都有可能在必要時加入對火箭炮的反制行列。當前,不少火箭炮能向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借力,對所發射的彈藥進行精確制導。這種衛星信號的本質是電磁波,一旦被對手電子戰系統干擾,火箭炮就可能“既打不遠也打不準”。在當下一些軍事沖突中,電子戰手段已在反制火箭炮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面向未來繼續發展
在去年的埃及國際防務展上,埃及軍工部門展出了國產多管火箭炮系統——“雷電”2000。與其他火箭炮不同,“雷電”2000火箭炮采用的是履帶式底盤。基于此,該型火箭炮可搭載30個122毫米的發射管,擁有更加強大的火力。
“雷電”2000火箭炮選用履帶式底盤,是基于本國實際需要。各國在發展火箭炮時,也會賦予其不同的“個性”,但這些“個性”并不會影響火箭炮發展所呈現出的“共性”特征。
簡而言之,今后火箭炮可能在以下方面繼續發展。
一是炮、彈并重,提升打擊效能。在不斷追求射程、精度、威力的同時,今后的火箭炮,將更加關注打擊效能。比如,不少火箭炮盡管跑得快、威力大、打得遠而準,但火箭彈在空中飛行路線較為單一,易被攔截。俄烏沖突中,“山毛櫸-M1”“道爾-M1”“鎧甲-S1”等中近程防空系統都曾成功攔截火箭彈,就是例證。因此,今后的火箭炮,很可能將“炮、彈并重”,比如賦予火箭彈機動變軌能力。美國研制的PrSM導彈、白俄羅斯V-200“波羅乃茲”遠程火箭炮所發射的一些型號的衛星制導火箭彈,據稱都具有機動變軌飛行能力。
二是瞄準短板,提升戰場適應性。盡管當前一些先進火箭炮采用了模塊化設計,可以通過整體吊裝“儲運發”一體化發射筒來實現彈藥的補充,但這種吊裝過程仍耗時較長,熱點地區的沖突中,不少火箭炮都在這個階段被擊毀。因此,盡可能壓縮重新補充彈藥的時間,將成為火箭炮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時,火箭彈尾流有可能被一些先進偵察系統發現,已有人提出打造“隱形火箭彈”的概念。另外,當前的火箭炮很多只能打擊一些固定目標,如何使它具備打擊移動目標的能力,也是研發人員今后的攻關重點。
三是借力科技,漸漸走向無人化。面對不斷增加的各種威脅,今后的火箭炮很可能進一步向無人化發展。美國陸軍今年4月測試的AML無人火箭炮就體現出這一點。該火箭炮采用無人自主技術,配有攝像機、激光雷達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具有跟隨行駛、自主航路點導航、遠程遙控操縱、有人/無人協同作戰等功能。這種無人火箭炮預示著一個開端,可能引發世界各國在這方面的新一輪角逐。
此外,低成本化仍將是火箭炮發展的方向。新型火箭炮的研制越來越注重通用化,是這一點的具體體現。另外,當前熱點地區武裝沖突中火箭炮戰損數量不斷增加的現實,也在從另一方面證明這種選擇的必要性。
變則通,通則久。火箭炮的發展也是如此。戰爭實踐證明,火箭炮在今天仍然大有用武之地,只要能做到以變應變,它們仍將在陸戰場上“翻云覆雨”。
供圖:陽 明 法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