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戰區海軍某部援建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中心小學——
山的學子 海的情懷
■王寧川 解放軍報記者 胡云艷
今年6月,吳仕坤來到石會鎮中心小學,與學生一同上課,親切互動。王寧川攝
金秋開學季,在數百所中小學,學生們共同唱響“國旗在飄揚,紅星在閃耀,愛心的培育下我們越長越高……”這首歌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各地援建的“八一愛民學校”的共同校歌《紅飄帶之歌》。
2006年,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決定沿著長征路援建“八一愛民學校”,支持革命老區教育事業發展。如今,援建學校數量已達360所。在“八一愛民學校”這面旗幟下,部隊各級與偏遠地區中小學牽手,將愛民情懷播撒在座座校園。
伴著新學年的鈴音,本版自本周起開設“愛民校里愛民情”欄目,走進各部隊援建的“八一愛民學校”,感受校園中的魚水深情。
暑假結束前,重慶市黔江區石會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董瀚渝帶著自己制作的艦艇模型,第一次登上了心心念念的海軍艦艇。
跨越上千公里從家鄉來到東部戰區海軍某碼頭,董瀚渝和同學們對眼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
“艦艇上能停飛機嗎?”
“海軍的軍裝為什么是雪白的?”
負責解說和保障的海軍某部干部吳仕坤一一解答學生們的問題,還給出了進一步完善艦艇模型的建議。
董瀚渝的老師告訴記者,他從小就喜歡做手工,這個模型是暑假期間花了兩周時間制作的。“這次我看到了真正的艦艇,參考這些,下次我能做得更好。”董瀚渝說。
“這不是我們第一次舉辦艦艇開放日活動了。”吳仕坤說,“我們援建石會鎮中心小學已經有十幾年。今年我們還專門去重慶交流,溝通艦艇開放日活動。”
今年6月,是吳仕坤第一次前往石會鎮中心小學。
“車開在盤山路上,我的手機響個不停,都是戰友來電話詢問到了沒有,學生們現在學習生活情況怎么樣。這些戰友常年跟進援建項目,每次去學校,他們都特別關心。”吳仕坤說。
越過層層山巒,吳仕坤來到石會鎮中心小學,一眼就看到操場上迎風招展的五星紅旗和校門口熠熠生輝的“八一愛民學校”牌匾。
即將退休的副校長華學平告訴記者,在這里讀書的孩子都是附近村里的留守兒童,大部分家庭條件困難,有的還存在先天性障礙。過去,學校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每逢雨天山路濕滑,為保證安全,老師們要走10余里山路,一趟一趟接送山里的學生上學和回家。
2006年,石會鎮中心小學入選第一批“八一愛民學校”,由東部戰區海軍某部負責援建。10多年來,該部為學校修建宿舍、整修操場,建起國防教育館、計算機教室、閱覽室。如今,走在石會鎮中心小學,國防長廊、榮譽墻都以藍白配色為底色,濃郁的海軍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學校有一項傳統,就是每周上一節德育課。該部定制了一批英模故事集贈送給學校作為教材,讓學生們從英模的故事中感悟先烈保家衛國、不怕犧牲的壯志豪情。學校還遴選優秀班級組建英模中隊,學習英模的優秀品質。在榜樣的引領下,班級里的學生自覺規范日常言行,養成了良好習慣。
“在山區學校開展助學活動,既要幫助這些學生翻過有形的大山,更要讓他們翻過無形的‘大山’。有了知識,有了目標,才能令他們志存高遠,心懷家國。”與吳仕坤一同來到石會鎮的該部干部張俊峰說。自從被聘為石會鎮中心小學的課外輔導員,他就常常思考還能為這些山區學生做些什么。
石會鎮中心小學二年級學生肖雨萱父母在外打工,家中還有妹妹和身患疾病的奶奶。從去年開始,她成為官兵的資助對象。
今年期末考試,肖雨萱語文考了98分,數學考了99分。她告訴前來家訪的張俊峰,她要好好讀書,以后當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張俊峰的提問,肖雨萱的眼中閃著憧憬的光:“要能掙錢把奶奶的病治好,供弟弟妹妹考上大學,像海軍叔叔一樣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