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國軍人④:
新疆軍區某合成團偵察連連長王武紅——
“空頭”錦旗激勵官兵爭取無限可能
■中國軍網記者 劉上靖 通訊員 劉金福
北疆初春,乍暖還寒。新疆軍區某合成團新一期訓練龍虎榜一經公示,就引發官兵駐足觀望,榜單上,一張上尉軍官的照片穩居C位。
“還得是咱們‘武’連長!”對該團作戰支援營偵察連的戰士來說,這個眉宇間英氣十足的連長可不簡單:偵察兵出身、戰士提干、曾38次立功受獎……妥妥的“精武達人”。
“武”連長名叫王武紅——名字帶“武”,本領高強,“王連長”慢慢成了戰士們口中的“武連長”。稱呼的變化,既有戰士們對王武紅屢創佳績的欽佩,也透著他們精武強能的渴望。
王武紅進行射擊訓練。岳旭龍 攝
時針撥回到2008年。
18歲的新兵王武紅被分到了“尖刀班”。看著他不高的個子,班長馬元永禁不住心里嘀咕:“這個兵能行嗎?”
首次體能摸底,王武紅拿了個倒數第一。
晚點名時,馬元永借著講評之機狠狠地“敲打”了一把王武紅:“體能不過關,枉在‘尖刀班’。‘尖刀班’是要刺刀見紅,可不能成績‘亮紅’!”直到現在,和記者聊起來,王武紅對老班長的這句話依舊記憶深刻。也正是這句話,開啟了王武紅的“逆襲”之路。
從那以后的日子里,王武紅就與自己“較上了勁”。上肢力量弱,那就臥推、俯臥撐、單雙杠輪番上陣,連睡覺也要把握力器攥在手里;身體協調性差,那就跳繩、折返跑雙套餐,逼著自己形成肌肉記憶;別人周末自由活動時,他則在營院里的四百米跑道上不斷揮灑汗水。
兩個月后,王武紅各課目成績都沖到新兵連上游。三個月后的結業考核,“倒數第一”一躍成為“訓練之星”。在頒發獎狀時,營長看著面貌一新的王武紅,不由得感嘆:“好一個拼命三郎!”
2014年,晉升中士不久的王武紅,迎來軍旅生涯的又一次挑戰——以代理排長的身份帶領團隊參加特種兵比武。以前,做好自己就是優秀;這次,不僅要做好自己更要帶好隊伍,王武紅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因為包括他在內,團隊里半數以上的隊員都是首次參賽。
下士趙曉強體能基礎好、專業技能強,但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加之第一次碰上這樣的“大場面”——連續幾天的摸底測試,趙曉強都排名靠后,完全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其實,我也是第一次參賽,很多東西我也不會……”訓練間隙,王武紅跟趙曉強促膝交談,說出了自己的秘密:面對新的訓練課目,他都會提前研究考核標準細則,并通過各種渠道找資料學習;為提升訓練效果,還會在訓練場“偷師”其他隊伍的訓練方法。
“別急,我們一起練!”此后幾天,王武紅一直陪在趙曉強身邊,一邊鼓勵他放松心情,一邊帶著他刻苦訓練。漸漸地,趙曉強的心態有了很大變化,不僅訓練成績明顯提升,臉上的笑容也逐漸多了起來。
王武紅演練過程中進行戰術部署。岳旭龍 攝
仿佛有一雙大手,不停推趕自己向前。那段日子里,王武紅起早貪黑,白天給大家教授方法,晚上加班準備訓練教案。整整兩個月,從旭日東升到日落西山,王武紅和戰友們每天都像釘子一樣鉚在訓練場,人人曬脫了兩層皮,臉被紫外線灼燒得像銅板。
就這樣,一個“新排長”帶著一群“新隊員”,最終斬獲特種兵比武競賽第二名。與后來帶隊伍“習慣性”奪冠登頂不同,這段經歷讓王武紅一直念念不忘:帶兵就是帶心,心之所向,兵鋒所指。
在擔任連長后,為了更加準確掌握官兵思想動態,王武紅給自己立下一個規矩——每月同全連官兵談一次話,建立“兵情檔案”,一旦碰上矛盾問題就能很快找準癥結、對癥下藥。
王武紅那本厚厚的活頁冊上,記錄著這樣一個故事——
那是一場班組對抗賽。整個比賽過程氣氛熱烈,戰況膠著。成績判定時,兩名班長因意見相左發生口角。事情雖小,但王武紅見微知著,發現個別戰士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賽后,王武紅分別找到這兩個班長,敞開心扉聽他們“吐槽”,設身處地回應他們的疑惑。
在不久后連里召開的軍人大會上,王武紅帶著大家追憶高原駐訓時光,提出了3個讓全連官兵反思良久的問題:當兵為什么?訓練圖什么?勝利靠什么?
在王武紅的啟發鼓勵下,兩位當事人在戰友們的掌聲中握手言和。這之后,他發現連隊的凝聚力更強了,官兵在訓練場上相互切磋較勁,誰都不服誰;走下訓練場,大家團結互助、親如兄弟。
去年年底,偵察連連續第3次被表彰為“四鐵”先進連隊。記者走進榮譽室,看到13面錦旗整齊掛在墻上,“每一面錦旗,都是連隊官兵團結奮斗的見證。”王武紅介紹說。
在榮譽墻正中間,赫然掛著一面無字“空頭”錦旗。面對記者的疑問,王武紅自豪地說:“這面旗專門留白,是因為偵察連的未來有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