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戰區某部一級上士陳楊——
博弈無形,制勝未來戰場(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人民日報記者 金正波
陳楊(左二)和戰友查看捕捉到的數據。巫岱玥攝
西北高原,風輕云淡,一場激烈的演練悄然打響。天線飛轉、屏幕閃爍、電波交織……西部戰區某部一級上士陳楊克服高寒缺氧,潛伏靜默72小時,靠著堅強毅力和過硬本領,突破對手在電磁空間布下的層層迷霧,成功捕獲關鍵信號,為戰勝對手發揮了關鍵作用。
類似的“戰斗”他已經歷很多次。入伍15年來,陳楊始終把自己當成一顆螺絲釘,緊緊地擰在備戰打仗這項主責主業上,一次次用優異的成績,詮釋著矢志為打贏的價值追求。
苦練本領擔重任
2019年,陳楊第一次以組長身份帶隊執行演練任務。出發前,師父曾文龍拍了拍他的肩膀,“這一仗,你來打!”
前往高原的飛機上,注視著一座座雪山,陳楊在腦子里一遍一遍推敲演練科目,思考取勝方法。
任務地域山高崖陡谷深,“氧氣吃不飽,風吹石頭跑”。為了捕獲信號,陳楊帶著小隊成員,背著裝備爬了這山爬那山,終于找到一個有利點位。在雪地搭起單兵帳篷,他們一守就是兩個多月。面對持續的暴雪、刺骨的寒風、匱乏的資源,陳楊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出色完成任務。
完成任務歸來,走上成果評審講臺,陳楊流利答辯,會場唯一的軍士軍銜讓評審專家眼前一亮。
其實,為了這一天,陳楊已經準備了10年。
2009年,陳楊參加了一次崗位選拔,整整一個月都沉浸在復雜電磁環境里,背要點、練技能、找信號,人瘦了10多斤。最終,他頂住壓力成功入圍。“是個好苗子!”考官曾文龍滿眼欣賞。
后來,陳楊被調到曾文龍所在業務室,從此曾文龍認真批注他每天寫的工作記錄,耐心指導他科學開展數據分析,要求他在戰區聯指機構執勤做到零誤差……在陳楊心中,曾獲得“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曾文龍,既是工作訓練的良師益友,也是學習追趕的榜樣示范。
多年來,陳楊不斷磨礪技能,不僅能夠在復雜用頻聲音中聽出目標信號,也能夠在電磁頻譜圖里掃出目標線條。隨著他的專業技能越來越精,遂行的重大任務也越來越多。
探索創新為打贏
“新質新域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之一。要想戰勝對手,必須更新招法。”2015年,首次到軍隊院校培訓時,陳楊對此深有感觸。講臺前,教授講述了一起特情處置故事,令他下決心要在創新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回到單位,陳楊從最基本的大數據分析原理開始學起,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聽風者”到“分析師”,不斷打牢實踐創新的理論基礎。進入戰區聯指機構值班,他發現工作中存在數據融合耗時長、報錯率高等問題,于是邊值班邊研究,提出的7條建議均被采納,讓數據清洗、融合、分析等工作用時大幅縮短。
每次執行高原任務,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陳楊的大部分行李都與工作相關,包括各種零件和裝備維修工具。一次,裝備天線被九級大風刮壞,電腦屏幕滿是雪花。當戰友尋求裝備維修保障時,陳楊憑借對技術原理的精通,自己動手快速解決了問題。
學習是創新的原動力。陳楊深知,靠一成不變的手段,不可能打贏未來戰爭。為此,他積極主動研究現代軍事斗爭中的信息對抗案例,在實踐中探索創新。遇到瓶頸梗阻,除了虛心向身邊人學習請教,還經常同院校專家、裝備廠家交流,真正把問題搞懂。
近年來,陳楊被表彰為“全軍優秀軍士”、西部戰區“四有”優秀個人,榮立三等功1次,全軍相關成果一等獎3項。
忠誠奮斗守“國門”
“隨著戰爭形態演進、作戰環境變化和新技術發展,誰能奪取戰場制電磁權,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未來戰爭主動。”于陳楊而言,為備戰打仗提供信息支撐,既是個人志趣,又能與軍隊的打贏需求契合,他每天都干勁十足。
“當兵守國門”是陳楊從小到大的最大愿望。他的家鄉在重慶市大足區一個偏遠的小鄉村,從小就聽保衛過邊疆的爺爺講戰斗故事。
參軍來到部隊后,陳楊對“國門”有了新的理解。他離“國門”很遠,因為營區位于內陸腹地;他離“國門”又很近,在雪域高原執行任務時,身后就是祖國。
一次連續在高原雪山潛伏鏖戰200余天,陳楊和戰友在無人區里“大海撈針”,24小時連軸轉找信號,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一名新戰友問陳楊:“班長,這樣堅守靠什么?”
“靠永不褪色的熱愛和信仰!”陳楊的回答既是說給這位新戰友聽的,更是說給自己的。
“戰友們扛槍守衛的是祖國有形的‘國門’,我們拿著裝備儀器守衛的是祖國無形的‘國門’。”陳楊說,我們的工作就是通過電磁壓制,幫助我方克敵制勝,成為無形戰場的制勝尖兵。
赤膽忠誠,博弈無形。陳楊和戰友們在無形戰場上奮力開拓,向著打贏出發,朝著勝利奮進。
(楊曉波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23日 06 版)